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的召开,让“小青芒”黄清泉的青春记忆多了些不一样的色彩。这段时间志愿服务的经历虽然辛苦,但她和同学的努力让世界看到广西的高光时刻,她感到非常骄傲。
“我晒过30多度的太阳、走过日均两万的步数、看过凌晨绚丽的烟花、听过上万人的欢呼。”黄清泉说,学青会虽已落幕,但与青春和奋斗相关的故事依旧未完待续。
“小青芒”是首届学青会志愿者的昵称。为保障首届学青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学青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从广西全区32所高校及企事业单位招募了1.65万名志愿者。他们虽然不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但同样奔跑在青春的赛道上,用微笑和奉献展现壮乡青年的时代风采。
责任
“运动员为了登上领奖台,付出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努力,我不想因为我的原因,让他们运动生涯的高光时刻变得不那么完美。”成为学青会的礼仪志愿者后,邢靖谊一直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必须做得更好。
这名广西大学法学院的大二学生,从正式比赛前的半个月开始,每晚都会抽出3个小时,在学校体育馆锻炼站姿、走姿以及托盘的动作,回到宿舍后还请室友帮忙纠正体态。
“看上去很简单的几个动作,但要做到位并不容易。”邢靖谊说,颁奖现场,怎样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引领的意思,怎样带离退场,细节上微小的差异,都会影响最终的效果。
头顶一本书,保持身体正直地走路转弯,而不让书落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邢靖谊整整练习了半个月。五指并拢、大拇指扣在关节处、手臂与手肘形成90度夹角,手掌45度朝向,这个带离运动员与教练退场的动作已经嵌进了她的肌肉记忆。
一边参加志愿服务,一边还要学习,虽然面临着训练的疲惫以及学业课程压力,但邢靖谊并没有想过放弃。
她的努力也被看见。10月29日下午,在颁完中学组与大学组团体项目和个人项目的奖项后,邢靖谊带领香港队运动员梁悦怡离场签字时,梁悦怡主动把自己的吉祥物送给了邢靖谊,让这名“小青芒”感到喜出望外,“我们只是交换了名字的陌生人,没想到她却把具有纪念意义的吉祥物送给了我,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善意。”
负责在场馆外检票的志愿者丁小凤,是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研一学生。在跟记者交流时,“责任”这个词被她频频提起。
丁小凤还记得,有一次,在场馆入口处值班时,有人问她,在这儿上班多少钱一个小时。听到她说“是志愿服务、无偿的”后,对方惊讶地说:“没有钱,你们起早贪黑地图什么?”
在丁小凤看来,穿上“小青芒”的衣服,就被赋予了志愿者的身份,就得担当起这个责任。可能有的人不能理解“小青芒”的选择,但责任是他们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
在检票岗从事志愿服务,除了比赛开场前大规模人群入场时比较忙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丁小凤都没什么任务,只需要安静地站着。“刚开始的几天,我会觉得这份志愿服务工作很枯燥,并不是我报名时所期待的。”她说。
但随后的几天,每天都会有一些路过赛场的行人被学青会赛事的海报和LOGO所吸引,停下来拍照。看到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关注学青会,丁小凤觉得自己除了检票工作,还肩负着展现志愿者的形象的使命,她重新认识到这个岗位的意义。
在学青会这场盛大的青春聚会中,志愿者“小青芒”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从各大比赛场馆到运动员村,从兴奋剂检测站、检录处到混合采访区,各个点位都能看到“小青芒”白绿相间的身影。
11月13日晚上8时,是学青会闭幕式最后一次彩排,青秀山西门铜鼓广场上除了演职人员外,“小青芒”也在现场忙前忙后。服装组志愿者协助导演组调整演员的服装,道具组的志愿者给演员提供道具,引导组的志愿者来回穿梭带领嘉宾和观众入座。
“这两天南宁的气温骤降,晚上只有11摄氏度,而且山上会更冷。”来自中建八局广西分公司的志愿者熊嘉玲说,彩排过程中,下起了小雨,她看到有的志愿者在候场区等待指令时,靠跺脚、搓手来抵抗寒冷,坚守当天的最后一班岗。让她感动的是,当一名志愿者忍不住说好冷时,身旁的小伙伴安慰道:再坚持坚持,过两天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完美的闭幕式了。
在熊嘉玲看来,参与志愿服务的这段时间,她接触到的00后都是真诚又阳光,有个性且三观特别正的一群年轻人。
互联
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用网络进行社交和互动性强成为00后的最大共性特征。这一点,在“小青芒”和运动员身上都有所体现。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容碧晴是运动员村的一名志愿者。为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志愿者之家”各特色文创展厅,她经常用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分享学青会运动员村、志愿者之家的故事,也会在参赛运动员的账号下留言邀请他们来参观打卡。
容碧晴也没有想到,她这样随手分享的习惯,成为她服务运动员的另一个渠道。
学青会开幕的第二天夜里,准备入睡的她习惯性地点开手机刷起抖音,账号提示她收到一条私信。点开后,她发现原来是一名湖南的运动员发来的求助信息。对方称自己不小心闪了腰,问她运动员村有没有医务室,想去做一下治疗。
当时志愿者之家的医务室已经下班了,容碧晴便给受伤的运动员发了一张运动员村的地图,指引他去医疗服务中心就医。第二天,运动员按照她提供的信息去进行了治疗,并反馈说效果非常好。一来一往中,容碧晴把志愿服务的阵地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之后,她还邀请这名运动员到“志愿者之家”体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点米成画”项目,并制作学青会吉祥物“壮壮”“美美”留作纪念。
在主媒体中心从事志愿服务的“小青芒”唐子涵是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也是一名有14.9万粉丝的抖音自媒体达人。在学青会开幕前,他就和一帮自媒体圈的朋友商量着一起加入学青会的宣传中。
“学青会本来就是广西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想做点儿什么。”唐子涵说,几个朋友发挥各自所长,有的推介学青会举办城市的风貌,有的关注广西的特色美食。
11月5日学青会开幕式当天,唐子涵跟随广西电视台的主持人来到学青会运动员村,向网友直播运动员和“小青芒”在村里的生活。在录制节目开场时,唐子涵建议大家借鉴网上热度很高的“佛山电焊”的动作,拍一段穿上志愿者服、戴上工作牌,精神饱满准备上岗的视频。
这段十几秒的视频,因为幽默诙谐的动作和志愿者脸上严肃的表情形成对比,在唐子涵的抖音账号发布后,点击量很快突破了50万人次。
前几天,唐子涵又接到一个新的任务,代表学院策划拍摄一期视频作品参加首届学青会会歌手机短视频创作大赛。
“《青春遇见》这首歌的短视频,很多人都拍过了,大部分都是用歌唱或跳舞的形式来表现,我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出我们新传学子、00后‘小青芒’的精神面貌。”唐子涵说,他反复聆听这首歌,歌中“青春遇见,生命活力四溅”这几句词最打动他,他决定以“感恩青春中的遇见”为主题,策划制作视频脚本。
唐子涵的建议很快得到辅导员老师刘梦娟和同学的肯定和响应。11月13日,大家冒着严寒细雨,来到学青会主媒体中心,和当天值班的“小青芒”一起,将学青会期间大家的期待、感动、惊喜、愉悦、成就感用镜头一一收录,并发布到网络平台上和更多的年轻人分享。
团结
一次赛场上的突发事件,让来自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邓昕,对团结合作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
11月1日下午,学青会高尔夫项目比赛现场,由于天气炎热,一名球童突然中暑倒地。很多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次遇到到这种状况,但大家并没有慌乱。很快,邓昕就看到现场有人跟医护人员联系,球场上的志愿者也迅速作出反应,大家为这名球童遮挡阳光,给他敷上冰袋,并维护着现场的秩序。
与此同时,教练也联系了候补球童,让他去接替中暑球童的工作。但是候补球童赶来需要时间,志愿者便自发地组成了一支队伍,轮流为运动员运送他所需的装备。他们像一支默契的战队,在炙热的阳光下来回穿梭,有人拿起球杆袋,有人拿着补给,有人帮忙擦汗,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保运动员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体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救治,中暑的球童恢复了意识。正是由于“小青芒”的冷静专业和团结协作,使得比赛中的风波得以顺利化解。
像这样的故事,在学青会的赛场内外还有很多。
从10月22日起,广西大学的志愿者曾好开始6点起床,奔赴学青会比赛场馆服务。由于工作安排需要,她在学青会技巧比赛、跳水比赛、体操比赛分别担任过检票、观众引导、媒体服务组等岗位的志愿者。
在这些赛事的志愿服务中,场馆内的志愿者“小青芒”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没有任务时,“小青芒”会在场馆的“志愿者之家”休息,出乎曾好意料的是,原本互不相识的“小青芒”聚在一起,互相之间因为一个笑容或者一句问候,就能聊得热火朝天。每名“小青芒”提起自己的学校都是一脸骄傲,大家不光探讨学校之间的不同,也会讨论自己专业的学术问题,寻找相同专业的好友。
让曾好难忘的是,她在跳水馆服务的那个下午,志愿者之家内突然出现一名一瘸一拐、被搀扶的“小青芒”。其他的“小青芒”见状,马上围过来询问她的情况,有的拿板凳让她坐下,有的打开背包搜寻自己带的紧急医药包,有的马上拨通领队老师的电话。经过沟通,领队老师马上带着这名“小青芒”去了最近的医院,留下来的志愿者则自觉地顶上他们的位置,不让工作有空缺。
当天晚上很晚了他们还没回来,身边的“小青芒”关心地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吃过晚饭,是否需要为他们留一份饭。
“也许我们素不相识,但是当我们身着志愿者服装到达体育中心那一刻,我们便是一个整体,我们时刻息息相关,面对伙伴的困难我们不会袖手旁观,也绝不会让比赛现场出现混乱。”曾好说,赛事举办过程中,从检票到引导观众入场、落座,安抚激动观众,为媒体指引方向,为裁判送上咖啡或茶,很多环节都沿着由一名名“小青芒”连接起来的线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次的志愿服务经历更让她认识到,赛事的顺利开展进行离不开“小青芒”的努力与团结。
南宁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区丽媛表示,参与学青会志愿服务,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在本次学青会志愿服务工作中,在“馆校对接”的管理协调机制下,来自一个个高校的志愿者汇聚成了服务于某个场馆或项目的志愿者团队,进而汇聚成全部的1.65万名学青会志愿者群体,同学们在这种大型集体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的团队力量,增强了团结协作意识,营造了团结进取、奋发拼搏、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成长
“上大学以来,我最幸运的一件事就是能参加学青会的志愿者服务。”学青会安保服务中心证件查验志愿者胡标说。
今年18岁的胡标进入广西中医药大学不久,便决定报名学青会的志愿服务,因为他想“挑战一个新的自我”。
曾经一度,胡标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中学时,他被父母过于呵护,和社会接触较少,不善于跟人沟通。进入大学后,同学和舍友一度认为他孤僻,说话时一紧张他也容易口吃,参加社团招新面试时,他为不能很好地表达内心所想而感到烦恼。
“其实我也很想跟别人交流,但因为经验欠缺,有时主动跟人打招呼后,还没谈几句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导致我更加害怕与新同学接触。”胡标说,他怀着期待又紧张的心情递交了学青会志愿者的报名申请。
进入运动员村后,刚开始在路上遇到运动员和教练,他也不敢上前打招呼,怕对方不回应会让自己觉得很尴尬。后来,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大家两人成行三人成列一起行动,在这样一种氛围的带动下,他也学会了如何主动发出问候。
让胡标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跟一名学姐在运动员村的站点值班的经历。站点在道路的两旁,每天会有很多运动员、教练和车辆经过。运动员、教练、志愿者路过时,这名学姐每次都会站起来向对方问好,让胡标感到有些吃惊的是,有车辆路过时,她也会站起来大声地向车辆里的人员问好。
“车内的人可能都听不到她说了什么,也没有任何回应,我当时不明白学姐为什么要这么做。”胡标说,后来学姐告诉他,她只是喜欢这样。这让胡标很受触动,“以前我确实很害怕别人怎么看我,所以很少主动地表达自己,学姐的做法让我懂得,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应该更加考虑追随自己内心的意愿。”
现在,即便独自走在运动员村的路上,他也会主动跟路过的运动员问好“吃饭了吗?”“在我们运动员村过得还好吗?”“我们有什么需要提升的地方呢?”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他也能积极主动地上前去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不再像以前那样躲在人群里不敢露面。
胡标觉得前后一个多月的志愿服务经历,帮助他打破了社交壁垒,带来了突破自我的改变,一个阳光开朗的自己今后会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
采访中,成长和改变,是很多“小青芒”谈起志愿服务的收获时,频频出现的关键词,也是这段充满汗水和付出的青春时光,在“小青芒”生命中留下的更为深远的印记。
团广西区委广西志愿者指导中心主任周岚认为,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参与学青会志愿服务,让青年朋友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锤炼意志品格,提升志愿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参与一堂“大思政”课的过程,只要用心投入,都会获得丰厚的收获,并对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见习记者 李瑞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