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梁国胜 王晨 金卓 见习记者 李怡蒙
在营口,一张薄如蝉翼的膜离开车间后可能成为你手中的气球或电脑液晶显示器的一部分;在大连,青山环绕间的一座地下工厂生产的高端数控机床,是工业界的“金刚钻”,有了它,更多生产“国之重器”的企业才能“揽瓷器活”;在丹东,一家民营企业为青藏高原的矿藏开掘提供集成解决方案,让矿山作业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在科技创新的全面赋能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辽宁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不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储能与氢能等方向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当地在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国和一号”屏蔽电机主泵、“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等一大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
“我们加强技术攻关,聚焦前沿领域,开展‘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研究,引领发展未来产业,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杨辉表示。
“硬核”创新 企业发挥自主性绘就科技新画卷
大连,三面青山环绕,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德数控”)总经理陈虎站在山谷间介绍脚下的工厂:“下方14米深处,是占地25万平方米的地下工厂,面积有30多个足球场大,建设时挖出的土石方约700万立方米。”
之所以建在地下,是因为厂房内生产的是高端数控机床,对零部件加工精度的要求接近极致,对环境要求异常严苛,湿度、温度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机床生产精度。厂房的温度需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湿度在55%到60%之间。此外,“建在地下,能源消耗是普通地上厂房的约二十分之一。”陈虎说。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它被广泛应用于传统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电力设备、铁路机车、船舶制造、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行业。
陈虎回忆,2015年以前,中国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几乎被国外巨头占据,“一个激光反馈尺,价格高达70万元人民币,整台机床的价格更是天文数字。”
五轴联动机床是高端机床的代名词,被誉为机床工业“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为了实现自主创新,科德数控从零开始,参与组建国内首个“高档数控机床控制集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陈虎与团队一起,研制出超大规格的、可加工大型核电叶片的五轴叶片铣削中心,以及我国首个达到机床装备制造成熟度9级(最高级)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打破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叶轮叶盘类零件加工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我们一直坚持‘自主可控’。”陈虎说,“目前,我们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和自主化率也是国内最高的。”
对硬核创新的执着和坚守,成就了企业的发展。
走进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辰股份”),记者看到,一万多平方米的车间里,60多台数控加工机床正忙碌着。智能化管理平台指挥着所有生产环节,在一块屏幕上,管理者能看到生产制造的整个流程。
金辰股份目前拥有核心技术专利近700项,为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客户提供了超过400吉瓦的光伏制造设备。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家企业的生产线上加工的是传统铝材门窗边框设备。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坤表示,从成立之初,企业就创新性地研发了国内第一台铝合金门窗组件组角机、第一台铝合金门窗组件组框机。2003年,这家企业正式进军光伏领域,中国首条全自动光伏组件生产线在这里诞生。
在祁海坤看来,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装备制造企业应对行业变局的底气。瞄准潜力赛道,不断向“新”发力,是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变的秘诀。
因地制宜 写就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东北篇章
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要遵循。
辽宁是全国重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辽宁有40个。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定居”辽宁,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看中了这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依托所在地的科研院所,一批辽宁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发展起来。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科储能”)的创立便是科研成果转化的生动例证。它是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和大连博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这家企业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深耕多年,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液流电池行业“从0到1”的过程,如今已成长为全球液流电池技术的领军企业之一。公司总部、研发和生产基地设在辽宁大连,正是因为其与大连化物所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度融合。同时,公司还在四川、安徽、江苏等地投资建设了生产基地。
融科储能拥有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这家企业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组成的大型储能电站,是服务于城市电网的超级“充电宝”。融科储能总经理王晓丽介绍,面对灾害天气等特殊情况,一旦整个电网失电,大型储能电站可以立刻成为电网发电机“黑启动”的电源,保证特殊时期的用电需求。
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辉新材”)选择落地营口仙人岛,是综合考虑当地资源禀赋的结果。仙人岛有企业生产聚酯薄膜的重要原料。同时,仙人岛能源化工产业具备集聚优势,营口港仙人岛港区也是距东北腹地最近的大型能源石化专业港。考虑到各种因素,康辉新材将这里作为大本营,还在营口建立了研发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卢阳旭认为,辽宁正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青年挑大梁 向心中的天高海阔进军
碧海蓝天下,一艘在建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停靠码头,现场近千人紧张而有序地工作着。
这是中国船舶集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正在建造的大型LNG运输船,295米长、46.4米宽,总容积达17.5万立方米,如果满载,单次运输便能满足大连市及北三市(瓦房店、普兰店、庄河)一个半月的天然气需求。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负责人毛海波介绍,这艘船是中国船舶大连造船承建的第一艘LNG运输船。“它分为4个货舱,单船次屏壁粘连长度达4.5万米、主屏壁1.2毫米厚的不锈钢薄板焊接长度达4.7万米。安装精度要控制在零点几毫米到一点几毫米这样的量级。”
与一般的货轮不同,LNG运输船的内部货舱如同暖水瓶的内胆,需要直接接触超低温液体。如果发生渗漏,LNG运输船的外部船壳钢板可能因难以承受低温而出现破裂,进而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交付大船时必须保证零漏点、零缺陷,对施工人员的要求极高。毛海波介绍,“现在一个工人的培训费接近20万元,尤其是粘连、焊接等关键工序。”
因此,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综合培训中心成立运行。95后女孩王思聪就是其中的一名培训主管。她被LNG船这一新事物吸引,跨部门跨专业来到培训中心,从零开始学习。
王思聪说,像她这样被大国重器吸引而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中国船舶大连造船的升级发展中,他们找到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近年来,辽宁着力集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2023年,辽宁引进高校毕业生40.1万名,同比增长20.8%。
丹东,这个被鸭绿江环绕的中朝边境小城被誉为“东方日内瓦”。这得益于这里的一家企业——孔雀表业。这家有着近70年历史的企业,培养出了一代代富有工匠精神的青年。37岁的孔雀表业装配厂陀飞轮高级技师张海强是丹东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块机械手表的机芯,有几百个零部件,要想把装配的工作做好,不能只懂得某个环节。为了学懂学通,每天干完活儿,张海强就找各环节的师傅取经。这样的日子过了5年,他才觉得自己“入了门”。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孔雀表业生产了4000多万只手表。2023年,孔雀表业“百万只高端机械表机芯智能研发制造平台”全面启动。40多个专业化车间,数条数字化智能生产线,让“孔雀”在新时代拥有了新光彩。“我们想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自己制造的高端手表,让我们做的手表,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张海强说。
“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近年来,辽宁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组织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多措并举之下,辽宁人才事业出现新气象。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辽宁正书写着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