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总是要讲一个故事,而故事的观众总是好奇那个结局。那么,对一个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结局的故事,还能看些什么呢?
7月20日,乌尔善导演的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全国上映。对流传了3000年的封神故事,古人已经演绎出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当代也有多个版本的影视作品,1990年首播的电视剧《封神榜》至今仍是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
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费翔版的商王殷寿与黄渤版的姜子牙,足够吸睛,却不是“男一号”,一个年轻人走到“众神”之前——当观众的视线总是聚焦在纣王、妲己、姜子牙、杨戬、哪吒等著名角色时,乌尔善选择姬发作为主角。这位在史书上名垂千古的周武王,在《封神演义》的“宇宙”中算不得明星人物。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乌尔善说:“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我要找最打动自己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对我来说,打动我的不是那些神仙法术,而是两对父子关系——姬昌与儿子伯邑考、姬发,纣王殷寿与儿子殷郊。父子关系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他们之间的故事也非常有情感的冲击。”
“每个民族到了一定的阶段,都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一个追溯、提炼和重新表达。”乌尔善说。那这一次,我们从“父与子”进入《封神第一部》。
封神故事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封神演义》最后的结局是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但章回体小说并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角,乌尔善需要挖出这个主角,“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在成长,在经历考验。他要面对与家庭的关系、面对生命中的重要选择。这些东西是3000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都会面对的,不但中国人会,外国人也会”。
正如剧本顾问芦苇所说,《封神三部曲》“本质上来讲是个英雄成长的故事”,不再以姜子牙为核心去讲“武王伐纣”,而是通过年轻时的周武王姬发的视角来重述封神故事。
一个老故事想吸引新观众,乌尔善认为,就是要重新寻找故事的戏剧性与当代观众的关联度。《封神第一部》将姬发设定为主角,从他的视角带领观众进入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一个年轻人如何打怪升级、找到自己。
“《封神第一部》讲的是姬发的心理过程——鉴别真伪,抉择善恶。无论是3000年前的冷兵器时代,还是当代,无论是一个王子还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在大城市求职的年轻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乌尔善说。
《封神演义》中的神仙斗法精彩刺激,但在《武王伐纣平话》中完全没有这些东西,而商纣王与周文王两个家庭之间的故事,在任何版本的故事中都一直被保留。“所以我创作的原点就在于此。”乌尔善说。
封神故事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乌尔善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我特别希望我的作品中有古老文明的当代演绎。我觉得古人与今人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连接,无论是精神价值还是审美品质,有些东西不会改变,有些东西因为时间而沉淀”。
元明道教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宋人山水
从2014年6月第一次剧本策划会到2023年7月第一部上映,5年剧本、两年筹备、438个拍摄日,电影《封神三部曲》历经十年,神话“成真”。
乌尔善坦言,拍摄《封神三部曲》首先难在剧本,用三部曲的方式去改编《封神演义》,难度不是写3个剧本,而是“3×3×3”,在结构上既要独立成篇,又要连在一起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是制作难度,其中涉及电影制作最复杂的工种的配合,需要国内外同行的通力合作。
乌尔善希望用最先进的电影技术、最新的表现手法,把经典用电影的方式重新呈现给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在电影拍摄和制作中,剧组动用了很多先进的电影技术,补齐了中国电影行业中的缺失部门,比如“概念设计”“动画预览”等。
乌尔善介绍,电影《封神三部曲》的视效难度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大量幻想生物角色,包括雷震子、墨麒麟、九尾狐、龙须虎、饕餮等,既要保持中国传统造型审美的效果,又要让观众相信这个生物真实存在;其次是昆仑仙境场景,该场景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比如从宋代山水画中提取虚灵之感,从研发到执行制作跨越三四年之久;最后是集群动画,用于制作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以及朝歌城内的商王殷寿登基大典、成千上万农夫建造祭天台等宏大的群众场面。
在筹备时,乌尔善曾到新西兰选外景,但感觉外国的风景与他想象中的中国神话世界还是有一定差距,于是决定回国拍摄,“如果我们做一个中国的神话史诗,整个世界的元素却不来自中国,那应该挺遗憾的”。
乌尔善带领概念设计团队、美术团队、编剧团队和视效总监,用一个月时间走访了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殷墟博物馆等10家商周历史文物博物馆,以及玉皇庙、永乐宫等多处道教艺术系统的宫观古迹。美术指导/造型指导叶锦添带领团队,在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等全国多地走访考察,最终确立美学风格为“元明道教水陆画+商周青铜器元素+宋人山水”3个不同巅峰时期美学元素的融合再创造。
最终,电影中服装采用“70%的明代+30%的商代”。其中,70%是指服装款式都是明代的款式,30%则是衣服上的绣花、花纹都是商代的图案。因为商代从青铜器和玉器上面有很明确的图案流传下来,有据可依。
神话永远是当代的
乌尔善从小就喜欢中国的历史、神话、艺术,专业学习美术,从中央美院附中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系。成为电影导演后,此前的作品如《画皮Ⅱ》《鬼吹灯之寻龙诀》——也许不是巧合——都与中国传统的经典元素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传统经典的影视改编,什么能改,什么不能改?乌尔善认为,“共识”不能改,包括标志性的人物、事件,比如纣王、妲己、姜子牙、杨戬、哪吒、雷震子,比如酒池肉林、比干掏心,人们一提起封神故事就会想起这些人、这些事,“必须保留”。
“数百年前的写作面对的是当时的读者,展现的是当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当代很可能已经被淘汰,不被当代人认可。”乌尔善说,这是给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空间,某种程度上也是电影必须要改的地方,比如,原著中对“宿命论”的认可,对“红颜祸水”的贬低等。电影中,妲己不再靠色诱赢得纣王的保护,而是靠能力,两个人是一种事业伙伴关系,这样的男女关系更现代。
封神故事是一个神话,在乌尔善看来,这就像一个“公开的梦”,而且一梦3000年,其中蕴含的许多文化信息和价值理念,早已渗透进每个中国人的日常。这让从小就看《封神演义》小说的乌尔善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都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下一代?
中国神话有着丰富而完整的体系,要在今天讲好中国神话故事,乌尔善觉得,首先要认识到,神话到底是什么?“神话不是肆意的想象,是对我们整个民族心理的一个隐喻系统。”乌尔善说,“神话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以民族心理为原型结构,以故事来传承某种价值观。它超越了具体的现实,用一种美妙的方式,讲一种真理、一种共识,有着跨越时代的力量。”
神话的演绎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流行形式,比如小说、说书、戏曲、皮影戏、电视剧、电影、动画片……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加逼真的神话世界,在这种无限逼近的真实中,追根溯源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神话让我们看到,什么是我们民族一直相信的、一直坚守的”。
我们讨论爱与责任,正义与善良,几千年来一向如此。“神话永远是当代的。”乌尔善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