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撑起大产业

——“乡村好青年在山东”系列报道之二

中国青年报  |  2023-07-21作者:杜沂蒙 邢婷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参与乡村治理,乡村的活力和发展空间就越来越大,回到乡村创业的青年人就越来越多,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带来怎样令人意外的惊喜?


在沂蒙老区小镇打工月薪过万成现实


在没有什么区位优势的临沂市费县,到离县城还有几十里的探沂镇打工,竟然有保底收入过万的企业岗位,你信吗?


坐落在探沂镇的丽果丽乡农发集团,几座现代化厂房的生产车间里,上百名车间工人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份份“网红”榴莲千层蛋糕通过工人灵巧的双手迅速成型、打包后,被运往全国各地。


这些车间工人基本都是周围村庄的村民,每人每天可包装五六百盒不等,每盒的计件报酬是1元,车间工人的月工资大都会过万,通过辛勤劳动,村民在家门口就过上了殷实的好日子。


该公司老板是一身酷酷打扮的创业青年翟传龙。他从上海辞职返乡创业,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上百家连锁店,丽果丽乡也成为山东省内知名的精品水果连锁企业之一。


2020年,翟传龙又选择了榴莲深加工赛道,主打产品是榴莲千层蛋糕,现在已成为全网销售排名第一的网红食品,公司年产值过亿元。回顾返乡创业几年来的经历,他由衷地说:“这要感谢共青团让我认识了更多青年朋友。”


最初,是“青春费县”微信公众号上的“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计划吸引了翟传龙的注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主动向村里提出申请。


“在乡村好青年各类活动中,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翟传龙说,团组织帮助大家协调解决了创业发展中物流、用电等问题,提供了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借助‘乡村好青年贷’的金融扶持,我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稳步成长,现已正式升级为集团公司”。


2019年8月,费县乡村好青年联盟成立,翟传龙被推选为首任轮值主席。疫情期间,联盟内“生产类好青年”的企业销售受阻,翟传龙和大家齐心协力依托丽果丽乡多年来形成的强大销售网络、线上平台,帮助推销滞销芋头、白菜、西红柿等蔬菜2000余吨,滞销鲜花150万支,滞销水果5000余吨。


2022年,翟传龙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致富,在费县大田庄乡建起了一座高标准的蓝莓种植示范基地。目前一期80亩已全部栽植完毕,二期扩建后将达到510亩,预期将成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示范项目。


2023年,翟传龙又几次前往泰国、越南,大力推动榴莲冻肉项目,计划加强与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榴莲肉工厂合作,计划新建车间8000平方米,冷库存储量达到1万吨,新增就业岗位300人,年产值预计增加1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榴莲肉加工厂。


近年来,翟传龙陆续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李家埠大樱桃采摘节”的诞生


从英国伯明翰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毕业后,李敏回到高密市注沟社区李家埠村,成为胜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带着村民一起,种植了400多亩大樱桃。


创业之初,李敏也尝到了传统农业的“苦”,不懂技术、传统销售模式等都成了“拦路虎”。在团高密市委的牵线搭桥下,李敏的樱桃大棚配备了专业技术指导员,引进了新技术,樱桃的质量和产量得到提升。


“大家收入提高了,对我也认可了。”快速成长起来的李敏,在高密市乡村好青年联盟中担任理事,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交流等活动,朋友圈扩大了,能力素质也提升了。经团组织推荐,李敏成功入党并进入高密市青年人才库,在今年村“两委”换届中,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如今,这片李家埠千亩农村示范园已投资8260万元,流转村土地1420亩,建成阳春棚和冬暖式大棚810亩用于栽植葡萄、连体大棚区200亩用于栽植大樱桃,还栽植凉地大樱桃400亩,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实验基地、山东省星火科技示范基地。


在不断学习和发展过程中,李敏改变传统的种植销售模式,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互联网”为主线,开发了第一个旅游产品“李家埠大樱桃采摘节”。这些年,通过她的努力,1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小小村企也为“雪龙”号助力


当山东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刘雁滨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回到家乡兰陵县代村,一头扎进农业时,他就暗下决心不仅要干,还要干好。


“当时村里农业发展迅速,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兰陵国家农业公园规划都很有吸引力。”刘雁滨认准了走现代农业这条“最有前景的产业之路”,他更想通过努力告诉更多同龄人,成为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件让人自豪的事。


这名24岁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总经理带领青年团队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建设4座全自动生态热带水果生产温室;自行规划设计建造农业科技馆,融入了光伏补光、智能水肥一体化等多项新技术;甚至为“雪龙”号科考船研制了集光伏发电、营养液循环、补光、温湿度自动调节、无土栽培等技术于一身的“植物工厂”,支持“雪龙”号第八次赴北极考察。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是代村的支柱产业,为了当好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刘雁滨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国最大的知青文化园、村史馆初见规模。他牵头建设的“印象代村”古村旅游项目已帮助400户贫困户和低收入家庭创业,带动1000余人就业。


2022年,刘雁滨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评为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这离不开团组织的帮助和培养。


边远山村哪来的一掷百万的豪气


“蔬菜之乡”寿光市可谓家喻户晓,但位于全市最偏远的东端、曾经最落后贫穷的斟灌古国遗址所在地——东斟灌村,曾是大家遗忘的角落。


在村部会议室,坐在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面前的是一群皮肤黝黑的年轻农民,但与肤色形成很大反差的是,他们有一掷百万建顶级蔬菜大棚的豪气。


豪气哪里来?


90后小伙子李纪民,是东斟灌村党支部委员、文书,同时也是一名返乡种植“五彩椒”的创业青年。他也曾是这个村里不远千里外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在某上市公司国际站做外贸工作。


疫情成了促使他返乡的加速器。


李纪民返乡当年就花了100多万元,新建了两个“五彩椒”大棚。“初期投入的资金有贷款,也有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帮助。”村团支部的帮助给创业初期的李纪民解了燃眉之急,更给了他敢想敢干的底气。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东斟灌村就创办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创建初期,村团支部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广泛宣传资金合作社的重要意义,团员青年带头将钱存入合作社。


团员李寿龙一次性存入9万元,李春尧存入6万元……在300万元存款金额中,团员存入金额达110万元,占比35%。


有了这个资金互助合作社,像李纪民这样发展初期需要资金支持的年轻人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压力小了,赚钱多了,心里也有底了。”最近,村里在开展新能源改造项目,李纪民家里的两层楼预计要花费五六万元,但这笔支出并没有给他带来压力。


“五彩椒”虽然利润可观,但风险也不小。东斟灌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团员青年到外地学习,团员李汉武等人不怕风险,带头学习种植技术,每亩效益比种黄瓜提高近30%。


同为90后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永,2015年在外创业失败后,村里就有人动员他回乡建大棚。2019年,看着村里不少人都有了稳定收益,李永也鼓足勇气建起了大棚,当年就投入48万元。


回村这些年,李永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形成了赶超比拼的氛围。


村民孙振兴早早辍学,曾跟着渔船远航谋生,觉得实在太累了。返乡后,通过土地流转,他在本村种了两年地,在村合作社的支持下,如今已经将事业拓展到了外村。


早在2008年,东斟灌村党支部就领办了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全村68名团员积极加入,在技术、农资、营销等方面为菜农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如今,合作社会员发展到341人,其中青年120人,全村“五彩椒”种植已经发展到4000多亩,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千余户村民。


东斟灌村返乡青年的故事,是寿光市乃至潍坊市青年返乡创业的一个样板。


“组合拳”助力好青年强起来


4月下旬,济宁市泗水县,开新农场负责人张士科正筹备次日一大型乳制品企业采购事宜,忙得不亦乐乎。令人惊讶的是,疫情3年,他带动的农户种植基地不减反增。


在返乡创业前,张士科的从业履历颇为耀眼,特别是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菜的经历让他倍感自豪,“自己种的菜也可以摆上世界的餐桌”。


2019年5月,张士科就在青岛莱西租赁了30亩地种露天草莓。但连续经历3次冰雹,张士科258天的心血没留下一颗完整的果子。


当年下半年,机会偶然,张士科决定返乡创业,经过一番对比,他选定泗河沿岸的华村镇小黄沟村。基地很快建成,估产6000斤/亩。


“我能做什么?怎么做?”深入思考后,张士科确定未来方向——“做我想做的农业,坚持到底,要让草莓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让想留下来的年轻人有个可以谋生的营生。让留守的劳动力有可以增加收入的渠道。”


经当地团组织协调,华村镇政府给张士科的基地拉了电,安装上了变压器,还修了路。


疫情3年,跟着他种草莓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标准化露天草莓种植基地也由原来的几十亩发展到自有基地500亩,合作基地500亩,带动8家合作基地,每户每年增收20万元-30万元。


和张士科一样,越来越多青年活跃在农业产业链上。为他们提供服务、雪中送炭,已成为山东各级团组织的共识。济宁市的乡村好青年李鹏正是受益者之一。


2020年,疫情汹汹来袭,让李鹏的食品公司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正当他一筹莫展时,团邹城市委主动对接,联系农业银行和农担公司,帮李鹏的食品公司在极短时间内申请到“团聚好青年贷”260万元贴息贷款,极大缓解了公司复工复产面临的资金压力。


截至目前,团济宁市委已选树各级好青年15879名,对其进行动态管理。


“我们专门制定《济宁市乡村好青年管理办法》,把好‘入口关、监督关、退出关’3个关口,全面掌握队伍数量、人员结构、从业分布、发展意愿、培养使用等信息,对出现失信违法等不良行为的予以动态清退。”团济宁市委书记田卫锋介绍。


仅2022年,济宁市共取消乡村好青年资格156人,有效保障了乡村好青年队伍的先进性、代表性、规范性。


在返乡创业这条路上,90后姑娘方程的选择有些非同寻常——养蝎子。2008年,她回到家乡,在济宁市兖州区大安镇石马村和兖州区农高园办起200余亩的养蝎基地。8年前,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养蝎技术研发与推广、蝎子产品研发与销售……方程的努力换回年销售额2200万元的业绩,如今,这已是国内规模领先的人工养蝎基地。


她通过“线上+线下”免费为家庭困难的青年、贫困妇女及残疾人讲解传授恒温蝎子养殖技术,辐射带动全国700多名农户创业致富,增加农民收入超过1500万元。她本人也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山东省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创业成长路上,方程感受到,兖州区乡村好青年联盟像个温暖的大家庭,好青年们遇到困难时不仅可以互帮互助,还能及时向团组织求助。在这里,方程既是联盟轮值主席,也是“青马工程”好青年专场培训班讲师,为兖州各级乡村好青年进行创业指导。


“我们聚焦构建产业链支撑体系,让好青年强起来、带起来。”团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好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题多、审批手续多、贷款门槛高、贷款利息高等问题,团山东省委联合省联社、银行等出台“乡村好青年贷”“乡村振兴好青年贷”,累计为1.8万名好青年发放贷款56.8亿元。


引回来 更要留下来


对蔬菜学博士程琳来说,她的工作场地远不止实验室和办公室。作为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研发中心主任,她的日常工作之一是深入种植户的大棚中观察蔬菜长势,免费为农户进行指导。


“年纪轻轻的小姑娘,能给我们讲些什么东西?”刚开始,农户们不免心生质疑,都不买她的账。程琳默不作声,每天天不亮便挨家挨户入棚,详细询问、记录。从种植技术培训到新品种选育,她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认可。


作为“潍坊市乡村好青年”,如今,她的成绩有目共睹: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32项,作为中方负责人承担“国际联合攻关项目”4项。除获多项科技奖励、授权专利外,多年来,她已搜集优异种质资源2.1万份,培育蔬菜新品种70余个。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这些好青年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018年,系统学习了茶叶种植加工知识的冯运来回到家乡临沂市费县,成立茶业公司。


拜访山东省茶叶创新团队,积极寻求地市果茶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在他一次次努力下,他的茶叶公司逐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


创业路上,经团费县县委的牵线搭桥,冯运来顺利对接到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目前,他的公司先后研发出多款系列高端生态茶产品,注册商标在全国茶叶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中被评估为1.85亿元,位列全国百强。


这名好青年从没忘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公司成立以来,每年用工达到5000多人次,从业农民年均增收两万元,其中,80%以上是本土农民,基本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


不仅如此,冯运来还专门设置合适岗位,吸纳部分留守老人。60多岁的村民李中彩感慨:“在这干活也不累,一天100元,坐着就能采茶,村里的老人都愿意来干活,很知足。”


在山东,投入产业振兴的乡村好青年数量日益增多,“育好苗”却并非一日之功。


“首先是严格选树标准。”团山东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省级层面成立了选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选培工作,市县层面组建领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地活动组织实施。


在人选范围上,则重点关注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非遗”文化传承人、返乡大学生、复退军人等群体。在标准程序上,突出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作用发挥、群众口碑,严把推荐、评审、公示等关口,确保真正把品德好、能力强、作风硬的乡村好青年选出来、树起来。目前,全省各级乡村好青年平均年龄34岁,大学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达3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邢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