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自从中国科技工作者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节日以来,这个别具意义的节日已经迎来第六个年头。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主题是“创新争先、自立自强”,旨在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勇于创新争先,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先锋力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既有回顾过往、荟萃成果、彰显榜样的意义,也是凝聚力量、催人奋进、鼓舞青年科技报国的重要契机。
对创新性人才的迫切需要,既是科技工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规律,也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在当下阶段的必然追求。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时写到,希望大家“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需要青年不断加入,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源源不断的进步动能;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他们的朝气、勇气、志气、锐气,也正是中国科技事业最需要的力量。
对于科技报国,中国的年轻人从不缺少志向与情怀。几乎每个年轻人在孩提时代,都曾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从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到杨振宁、袁隆平、屠呦呦……在一代代青年的成长历程中,这些科技报国的榜样一直与我们同在,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科技领域永无止境地探索。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改变生活。对于科技创新的价值,站在时代潮头的年轻人有着最深刻也最直观的感知。今天的青年一代,在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的跨越式发展中长大,见证着创新所带来的蓬勃生机。小到手机里随处可见的数字化支付程序,大到黔南深山中直径500米的“中国天眼”;从100%独立自主的载人航天工程,到引领全球标准的5G通信技术,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也让每一个“十四亿分之一”体会到了科技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改变日常生活。有志于科技事业的年轻人,其个人成长轨迹和国家科技创新前景有机融合、高度统一。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先锋力量,既让青年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让他们参与到民族复兴的大时代、大事业中来。
科研工作需要积累,需要下苦功夫,厚积而薄发。每一项前沿科技创新背后,都有着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韧性和勇气,都不乏不计得失、孤独前行的身影: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强国青年科学家李媛教授,在海外学成之后毅然归国,30岁出头就打破了核心技术的国外垄断,让中国在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九章”团队,在70后潘建伟教授、80后陆朝阳教授的带领、多名90后青年学者的参与下,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在人称“核九院”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众多毕业于一流名校的年轻人“深藏功与名”,深耕可控核聚变技术,抢占世界战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被称为“中国面壁者”。
这些活跃于各专业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论名字是否为人所知,都是当之无愧的青年榜样。在科研道路上,他们通过奋斗实现了自我价值,更树立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丰碑。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有机会青史留名,但每一份贡献都有独一无二的非凡意义。就像浩渺的银河系,不论是“超新星”还是“暗物质”,都是宇宙质量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在科技强国的征程上,每个人的奋斗足迹,都镌刻于星辰大海;科技强国,创新有我,其要义也正在于每个人的参与。而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逻辑理性、探究问题、包容宽容等科学精神,更是每一个普通岗位的奋斗者创新前进所需要的。
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作为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先锋力量,舍我其谁?科技报国的路上,青年当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社会也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奋斗环境,为创新性人才厚植沃土,让人才“活水”源源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