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对农民而言,堪称命脉。问题解决不好,工作就做不到老百姓心坎上。
山东省商河县,这个农村人口占六成的传统农业大县被称作济南的北大门。然而该县工业基础薄弱,民生欠账较多,长期处于欠发达状况,“小财政”能否撬动农村饮水安全“大民生”,成为一道现实考题。
从2019年起,商河县立足百姓切身利益,下大力气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累计投资18.92亿元,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城乡污水治理、农田水利等民生项目建设,对农村水务领域投资力度之大为全县多年来首次。
解决农村水务诸多问题的同时,商河县实现农村供水全过程的信息化、智慧化、便民化管控,极大便利了全县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商河县把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始终,突出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槽点”、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
从“吃上水”到“用好水”,商河县用了21年。
受地质条件所限,商河县浅层地下水以苦咸水居多,深层地下水含氟量超标。“商河水咸到什么程度?风一吹,地上就冒白碱。”曹家村村支书王介水说。
2000年前后,商河县从之前的压水机井和大口井挑水吃,发展到了联村供水、多个村联用一口深水井,解决了饮用苦咸水的问题;同时引进降氟改水设备,降低了含氟量。10年后,商河县实现了从联村供水到以黄河水为水源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转变。
尽管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得到提升,但各种问题随之而来,原有供水体系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更多的期盼。
供水覆盖不全、定时供水的现象并非个例,管理层级多、水费不透明、高价水、乱收费等问题时有发生,有的村收取村民的水费高达每立方米7元,一些村甚至把村干部的工资强加到水费里……
改革刻不容缓,一份调研分析报告摆在主政官员的案头。
补上欠账多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成为当务之急。2019年以前,商河县农村供水体系建设标准低,加之运行20年,水库原水存在隐患,管网老化漏损严重,部分村庄仍饮用地下水。
对此,商河县在建成丰源湖水库水源工程的同时,完成2100公里的管网提升改造,由此解决了农村管网跑冒滴漏问题。此外,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提升自来水入户建设标准。
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优化供水布局,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和饮水不稳定的问题,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率100%,入户率100%,真正实现城乡饮水同源、同网、同质。
为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商河县创新农村供水管理服务模式:全县供水“一张网”运行、一个平台调度;实行县镇两级管理,县供水公司管理服务到村头总表,由各镇(街道)组建农村供水服务公司直接服务到户。
村民“投诉无门”成为历史。商河县专门设置农村饮水服务监督电话,群众可拨打服务电话通过语音识别接到镇街公司,当10秒无人接听时,电话将自动转接至县智慧水务平台24小时调度值班室,确保群众的饮水诉求及时得到处置。
商河县进一步健全政府监管、公司运营、用户监督3个运行体系,各镇街政府负主体责任;之前每村1名水管员的模式,变革为每个镇街供水服务公司按需设岗的扁平化管理,人员控制在3-5人,全员聘任,绩效考核,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极大提高了管理水平。
针对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商河县形成了116水利热线电话全覆盖、群众供水诉求县镇分级受理等多项工作机制,全面建立起长效运行管护服务体系,确保全县农村群众24小时用上水质优良、水压达标、收费合理的黄河水。
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饮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更大程度方便群众?商河县强化科技支撑,通过打造智慧水务体系,实现水库、水厂、管网和用户的供水自动监控全覆盖。
如今,在商河县每个村庄,村头总表、户表通过4G远传超声波采集数据,可精确计量到升,管网漏损可以自动核算,农村群众在手机上就能查看用水信息、网上维修申报、网上缴费以及异常情况预警等。
69岁的曹家村村民王德国感慨:“咱这辈子真不敢想农村用水比城里还方便,能全天喝上黄河水,还能通过手机上的软件交水费。新安装的水表计量精确到升,接一壶水都看得出来。”
“通过智慧供水,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零跑腿,极大地便利了群众用水,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商河县水务局局长张恒峰说。
2020年,商河县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调查评价中,位列济南市首位。
在商河县委书记翟军看来,“这项调查来源于群众真切的感受,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民生上,特别是百姓感受最直接的身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