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术留给高原小城

上海医生援藏三年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护团队

中国青年报  |  2021-08-02作者:张艺

    在只有1.4万人的边境小城,上海援藏医生姚子涵希望来医院看病的人能多一些。他刚来时,医院一个月只有四五个病人,住院部几乎没有病人,也不做手术。

    这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亚东县,被群山包围,与印度、不丹接壤。冰川融水汇入亚东河,河流穿城而过。

    2019年,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干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子涵等5名医务工作者来到亚东县卫生服务中心,这也是亚东县最大的医院。

    “病人太少了”是姚子涵对这家医院的第一印象。那时,担任该服务中心主任的姚子涵猜想,是不是老百姓对这里的医疗技术能力不认可,而去了别的医院?“如果医院能治好一个人的病,老百姓会口口相传的”。

    这里的医院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很多硬件还达不到二级综合性医院的要求。姚子涵记得,以前医院没有电梯,抢救病人需要五六名医生抬着担架爬楼梯。此外,这里常见的高原病、心肺等方面的疾病都需要吸氧,但50多公斤的氧气瓶得靠三四名医务人员抬到病房,缺医少药的情况也尤为突出。姚子涵说,当时医院没有狂犬疫苗,如果有人被狗咬了,要跑到300公里以外的日喀则市医院打狂犬疫苗。

    援藏医生抵达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亚东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到底是什么,他们最需要什么。

    医生们用两个半月的时间,调出医院自1957年成立以来的全部病例记录,还下乡调研,查阅各种文献,了解当地常见疾病。姚子涵发现,由于气候潮湿,当地老百姓的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十分普遍,有的人关节已严重变形。当地爱喝甜茶的习惯也造成牙齿相关的疾病高发。同时,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呼吸道及肺功能也会出现问题。

    围绕这几个方向,医院成立了风湿免疫科,这在西藏的县级人民医院里是第一家。针对长期在外劳作的农牧民关节、腰椎、颈椎上的病症,医院专门开设了康复理疗科,结合中医、藏医、西医三种治疗手段综合施策。

    7月28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这里的康复理疗中心看到,一名藏族医生正给患者送来五味甘露药浴,所用的材料是她从山上采的刺柏、小杜鹃等。

    姚子涵力抓诊疗制度的规范,并逐步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一年后,来看病的人多了起来。他告诉记者,目前,每月来医院的病人能达到80多人。

    3年援藏期将满,令姚子涵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护团队。他们用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帮助当地的医生成长起来。

    亚东县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医生白马曲宗见证了这一科室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变化,在这一领域,她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并于2019年11月到上海普陀区利群医院进修,如今已可以独当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