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在一场持续近3个小时的讲座活动之后,女博士屠小青被这两句诗深深地打动了。
两句诗的作者分别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和于敏。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10月14日,邓稼先之子邓志平、于敏之子于辛应邀来到父辈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和约600名该院年轻职工面对面交流。
作为中物院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屠小青对邓稼先、于敏等“两弹”元勋自然是熟悉的,但她坦言,直到走进这次讲座,她才第一次细细品味这两句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是1971年邓稼先在写给友人、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的一封信中写到的。邓志平在讲座中介绍,父亲把苏轼词中“千里共婵娟”改成了“千里共同途”,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对友人的期待。
屠小青感慨:“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邓稼先先生对友情的深切珍视,更感受到了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是于敏73岁那年在一首题为《抒怀》的七言律诗中写下的。屠小青说,诗句中有对个人的谦逊认知,更有对集体力量的坚定信念。
这场讲座是中物院团委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台下的年轻听众中,包括今年刚刚入职的新职工。中物院团委副书记钱猛说,邀请“两弹”元勋的直系亲属来讲他们的故事,是为了让年轻人更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感知到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两弹一星”精神。
中物院总体工程研究所科研秘书田芮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她说,作为“国防七子”院校之一的南航,很多学生都有军工报国的理想,自己对中物院的事业也是满心向往。
讲座中,邓志平和于辛的讲述让“两弹”元勋的形象走出了书本,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爱国心在田芮的心中“具象化”了。“邓老把国家事业看得比自己财产还重要,于老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满怀着对家庭的愧疚……”
于辛记得,父亲于敏总是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他时常在睡梦中感觉脸被硬物扎的感觉,后来才知道,那是深夜回家的父亲在亲吻他。于辛哽咽着讲起这段往事,也深深地打动了台下的田芮。她说,这位大科学家其实就如儿子讲的那样:普普通通、常怀感恩、认真负责……
中物院团委还邀请了同在四川省绵阳市的西南科技大学、于敏科技中学的学生代表来听这场讲座。看到学校通知时,西南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学生张成渝立即报了名。
张成渝说,学校和中物院同在绵阳,自己去中物院旧址“两弹城”参观过,那些大科学家的名字也早有耳闻,能如此近距离地听科学家家属讲“第一手”的故事,机会难得。
于辛讲到,父亲于敏因国家需求而两次改变研究方向。这让身为在校大学生的张成渝感到佩服。张成渝做了一个假设:假如是我面对这样的改变,且不说心理上有挑战,还要冒不小的风险。“做了那么久的研究突然中断,而新的方向是未知的,还可能会把原有的成果丢掉。我不太可能做得到。”
“国家利益在个人兴趣之上。”屠小青也对于敏的选择表示敬佩,这也促使她对个人价值进行了重新的理解和审视。
屠小青理解,现在的年轻人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两位先生用他们的一生的经历和选择启示我们,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也应该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之中。”
除了传播科学家精神,中物院团委还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年轻人更好地投身工作。钱猛说,要让年轻人感觉到“两弹一星”精神就在身边,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像前辈一样在工作中达到要求、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