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气候适应是当前更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副主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原特使解振华日前在国合会2024年年会上表示,“它是人命关天的事”。
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到本世纪末,应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努力。解振华认为,1.5 摄氏度目标已不可能实现,“现在已经1.45 摄氏度了,还在增加,既然我们不能马上解决1.5 摄氏度的问题,适应的问题就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国合会2024年年会于10月10日-12日在北京举办,期间针对气候适应等问题,中外课题组共同开展对话研究。
气候适应在国合会2024年拟提交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中被提及。国合会建议,将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提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之一,以反映气候适应的紧迫性,将气候适应目标和要求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空间规划以及各级综合性发展建设规划之中,全面推动从国家到地方的多层次气候适应评估工作,增强气候适应能力建设。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与解振华持同样的看法——气候适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他观察到,近几年中国每年都遭受一场大灾,而且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特大超大城市。2021年郑州暴雨、2022年成渝地区持续45天干旱、2023年京津冀洪水,2024年又出现了长江下游和长三角地区持续40多天的高温。“这些灾害表明,实际上,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都没有充分的抵御和预警能力”。
李晓江说,我国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低碳的气候减缓的战略当中,更需要气候适应的战略进行保障。西南电网是我国最绿色的电网,但在干旱面前,发不了电,造成大面积的能源短缺;海南的可再生能源在今年“摩羯”飓风影响下也遭受了大面积损害。因此,绿色低碳和气候适应一定是气候应对必须同时推进的两个方面,“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某种意义上,适应可能比减缓更重要。”
李晓江表示,气候适应需注重建设5方面能力,即预防能力、抵御能力、恢复能力、转型能力和长期适应能力。
他建议,把气候适应全面纳入我国各个层次的规划,特别是城乡规划,以提升国土到城乡建设的气候适应和安全韧性,同时在全国各级政府去开展广泛的有深度的气候适应的能力评估。
“所有城市都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 可借助当前的‘城市体检’契机,把气候适应能力评估完整地放到现有的城市体检当中。”李晓江说,应更加关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和乡村,更加关注妇女、儿童、弱势群体的气候适应的能力。这些地区和人群通常是受灾害最严重的。
李晓江表示,生态环境部正在推进全国31 个气候适应城市的试点工作,拟结合这些试点工作的开展,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和京津冀选择若干参加试点的城市深度跟踪研究,后续也拟将研究延伸到广大县城。
解振华表示,适应与减缓的协调推进值得进一步研究,“既能够解决温室气体减排,又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人命关天’的问题,有很多政策是可以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