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川

——记武警四川总队绵阳支队北川中队

中国青年报  |  2024-10-10作者:王裴楠 连轶 侯晨曦




武警北川中队官兵赴驻地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主题活动。杨闽/摄


    作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在国庆假期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换上具有羌族特色的服饰,漫步在位于县城中心的巴拿恰商业街区,感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熙攘的人群中,武警四川总队绵阳支队北川中队的执勤官兵巡逻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游客们都说,看到子弟兵,心里就充满了安全感。

    北川中队自1950年组建以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爱民为民,默默守护着一方平安。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县受灾严重,中队官兵全力守护驻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并在灾后重建阶段积极为驻地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武警北川中队官兵同驻地村民共同开展文艺活动,进一步融洽军民关系,促进军地共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共建模式。杨闽/摄

    “进入新时代,中队官兵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本色,时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中队指导员李达樟介绍,他们近年来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大力保护羌山秀水、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为守护地方安宁作出新贡献,为民族团结进步谱写新篇章。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

    “2008年的那场地震,我们中队是第一支投入救援的部队,也是最后一支撤离这里的部队。”前不久,一场新兵下队教育活动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展开,原北川中队中队长赵德清作为嘉宾,为新兵们讲述当年抗震救灾的故事。

    看着眼前倒塌的房屋、远处垮塌的山体,官兵们心情沉重,尽管已经过去16年,老县城的景象依旧令他们触目惊心。听着老中队长的讲述,官兵们站得笔直,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地震发生后,大家临危不乱、反应迅速,全部成功避险,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投入救援战斗。”手指中队老营区位置的那片废墟,赵德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他目光坚定地说:“危急关头,人民群众需要我们时必须挺身而出。”

    那年,赵德清和战友们用双手搬砖头、刨瓦砾,拼尽全力从废墟下抢救出256名受困群众,安全疏散和转移群众3000余人。

    “当时我不知道他们是谁,只知道跟着这群穿绿色衣服的人一直走下去,就有活下去的希望。”赵德清身旁,一名武警少尉排长讲起自己的经历。他叫张金粮,地震发生时,他是北川县曲山小学的一名一年级学生,被中队官兵从废墟中救出来后,跟随着战士们一路转移到安全区域。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张金粮渐渐地了解了这些拯救自己生命的武警官兵,打心底对他们产生了崇敬之情,决心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高考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警警官学院,去年毕业后,成为武警浙江总队绍兴支队的一名基层带兵人。

官兵们与石椅村的绣娘合唱羌族歌曲。杨闽/摄

    “地震时,我亲眼见证了子弟兵舍身忘我的举动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无私援助。现在,身为一名武警警官,我有责任守护好身后的人民群众。”张金粮说。

    “谢谢武警官兵,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当晚,以张金粮为原型编排的舞台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北川县文化馆上演,感人的演出赢得了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台下,中队红色讲解员李虎看得入神,作为一名入伍9年的老兵,他对剧中反映的中队历史和发展建设情况如数家珍,这些故事一直被官兵口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官兵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

    “在这片土地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召着每一个人。”李虎介绍,为了让军民鱼水深情的故事代代相传,中队官兵与当地文化馆共同创作,打造出一批以《春回石椅》《云朵上的呐啧啧》《羌山新舞》等剧作为代表的文化名片,并多次被搬上军地重要文化活动的舞台。

    “每跳一次《春到石椅》,抗震救灾时那些无畏的身影都会浮现在我眼前,是他们让我们感觉有了依靠,有了安全感。”参与节目创演的舞蹈老师杨玥,曾在地震中得到武警官兵帮助,她说:“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这种生死情谊慢慢演变为鱼水深情,激励着我们一同歌颂美好生活、歌颂伟大祖国。”

    “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感谢武警官兵的鼓励支持,帮助全村各族群众携手迈向共同富裕,我们的生活将越过越红火。”9月27日,坐落于北川群山之中的石椅村热闹非凡,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艳向前来看望村民的北川中队官兵宣布了一则好消息:“今天,我们村委会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石椅村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村,是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这里寨门高耸,大面积的果园、茶园覆盖村庄,一栋栋羌族特色的小楼分布其中,宛若一幅美丽的画卷。

    “那场地震,让我们村遭受重创,发展一度中断。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我们仅用半年时间就重建了家园,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陈艳带领着官兵漫步在秀美的山道,不停地介绍着民俗体验、水果采摘、茶文化研学等特色旅游项目,对武警官兵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行至84岁的村民陈云高家,这座充满羌文化元素的小楼,是震后全村建起的第一家农家乐。时至今日,陈云高仍然忘不了当时武警官兵帮助村民们修缮房屋、抢收作物、运送物资的场景,也是从那时起,武警官兵和这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为了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中队官兵组成“红肩章宣讲队”,向村民和游客宣讲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先后种植500多棵树苗,完成60余亩绿化面积。

    “通过武警官兵的宣传,我们更加明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后来,陈云高和他儿子陈华全又带动全村发展起了水果种植产业。近年来,在地方政府与武警官兵的帮助下,他们积极探索“党建+电商”新模式,建立健全了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物流配送和支付体系建设,提高农村电商的便利性和效率。

    村里除了种植枇杷、车厘子等经济作物,养殖跑山鸡、生态黑猪外,还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旅游名片——“羌茶羌文化生态游”路线。如今的石椅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元。

    “在巡逻时看到纷至沓来的游客,每一名官兵都备感自豪。”指导员李达樟介绍,不只是在石椅村,官兵近年来的足迹遍布北川,他们把驻地当成家乡,积极参与到理论知识宣讲和驻地生态建设工作中,“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为北川增添山青、水绿、天蓝、土净的亮丽底色”。

    “为祖国站好岗,为人民守护幸福安宁”

    “接过这把北川中队的钢枪,我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刻苦训练、苦练杀敌本领、誓死保卫祖国。”在不久前举行的入队仪式上,刚来到中队的新兵从老兵手中接过步枪,庄严宣誓。

    支队“军事体育首席教练员”、一班班长靳红船在仪式上重温着入队誓言,不禁回想起自己刚来中队时的样子。

    “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需要过硬的军事素质。”那时的靳红船在训练上铆足了劲,打破了多个课目的中队、支队纪录,由于表现出色被中队列为了教练员培养对象。

武警北川中队官兵为驻地学生讲解部队抗震救灾英雄故事。杨闽/摄

    起初,靳红船感到责任重、压力大,工作中有些放不开手脚。时任中队指导员颜呈清发现这一情况后,给他讲起了自己在2008年时,以军校学员身份,与各支救援力量奋战在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任务一线的经历。他告诉靳红船:“一个人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战胜困难。”

    “每个人都是中队战斗力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从那以后,靳红船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练员集训,将训练成果及时带回中队,并针对每一名战友的特点制订训练方案,与战友们一起研究出刺杀飞镖靶、器械手臂体操握力器、伸缩式矮墙等训练器材,带动中队官兵训练成绩显著提升。

    2021年,战士韩欣在执勤期间发现,一名地方群众从山坡跌落,情况让人揪心,他立即向中队作战勤务值班室报告。

    值班员得知情况后,派出应急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伤者进行初步诊断、情绪安抚,对受伤部位进行固定,并拨打急救电话,通过接力抬运的方式,将伤者及时送至医院救治。

    事后,群众家属对中队官兵表示感谢,激动地说:“若是没有武警官兵,后果不敢想象。”

    中队长肖千森介绍,这些年来,中队先后圆满完成了抗洪抢险、武装追逃、重大活动安保等10余次大项任务。

    国庆节前夕,中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石椅村羌绣合作社的村民唐映和朱英,带来一幅她们与中队官兵一起完成的羌绣作品。

    “羊角花代表的是我们羌族,石榴代表着我们各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旁边的武警官兵守卫着我们美好幸福的生活。”唐映介绍,羌绣是羌族一种传统刺绣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给中队官兵的礼物,更是他们为新中国献上的生日祝福。

    收到这份礼物后,官兵们非常高兴,肖千森代表官兵向村民们说:“我们会继续努力,为祖国站好岗,为人民守护幸福安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通讯员 连轶 侯晨曦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赵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