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傅瑞)“没有手机,就没有右手。”在8月6日举办的红厅论坛上,俄罗斯嘉宾铁木尔在发言中引用了俄罗斯年轻人的一句流行语,逗得满堂欢笑。这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俄语专家,在“智能手机上瘾”的背后,看到了他眼中的“新质生产力”。
前不久,铁木尔参与了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决定的翻译工作。在翻译过程中,他看到这样一句话:“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这个词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认为,出现在文件中的表述一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6个月前,铁木尔从莫斯科刚到北京时,公寓里只有基本的家具和电器。同事告诉他,网上买东西便宜又好用,于是铁木尔陆续在网上购置了水壶、地毯等生活用品。他还很快学会了用手机点外卖、买火车票和线上挂号等,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当手机暂离身边时,铁木尔感觉自己在现实世界中“下线了”;重新拿起手机,他觉得自己又与世界“重连了”。他忽然意识到,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深度应用,也是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迭代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体现。
“快”是常被提及的中国特色:外卖快,快递快,高铁快……让一切“快起来”的背后,是与新发展格局相契合的体制和机制。在铁木尔看来,如果没有对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等重点领域的大力支持,没有在关键环节的精准发力,便无法如此高效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新华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在致辞中表示,读懂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从“进一步”这个意涵深远的词来领会。全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这些举措都是改革的深化与拓展。全会聚焦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重大举措,着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而不是各方面具体工作举措的“拼盘”。
“‘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也是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新华社副总编辑、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任卫东在会上强调,“因地制宜”是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本质要求,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决定》中的这句话,给铁木尔留下了深刻印象。
“人工智能是我一直很感兴趣的领域。”在北京的家中,铁木尔购买了可以与智能手机相连的自动温控水壶、厨房电器、照明设备、智能音箱等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作为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发展潜力巨大,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