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们关注啥?从校庆科学报告看“家国情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5-29作者:王烨捷 丁超逸 马语灿

丁超逸 马语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高考临近,复旦大学举办了第58届校庆科学报告会,来自文社理工医科的5位复旦学者基于各自研究方向作学术报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这次学术报告囊括了复旦大学各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等,有助于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复旦”。

文科方面,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刘钊带领听众开启了一场关于古文字的遨游。

图为刘钊。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如果我们不好古、不敏求,就没法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刘钊以甲骨文中的“知(智)”为例向大家展示了文字的重要性。“如果文字没有流传下来,情况将会像是古人形容孔子没有诞生一样——‘万古如长夜’。”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多次考察殷墟、岳麓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等地,十分重视对于“三古”(考古、古文字、古籍)的研究。在刘钊看来,“三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要上溯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必须先从“三古”入手。

而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并不止步于考释,还要揭示文本背后的历史语言文化现象。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是复旦大学的文科标志性成果,其中的《相马经》部分,就充分展示了“相马”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

图为万广华。

社会科学方面,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万广华关注到了中国独有的减贫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这不仅让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使数亿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状态。特别是1990年至2005年期间,中国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高达93.15%”。

早在201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万广华就预测到了国际大变局的到来。当时他提出,应对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应当巩固与印度等国的关系,做好城镇化这个“家庭作业”,并逐步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提升独立自主的能力。

他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堵点在于“储蓄过多”。过去许多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存在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的“三高”情况。这虽然促进了国家经济早期的快速增长,但从长期看,高储蓄的习惯在后期可能转化为消费不振,导致供需失衡。因此,增加消费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万广华说,激发消费潜力,根本还在于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推进共同富裕。具体而言,要提高居民收入份额,增强社会保障,提升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收入。“只有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生性增长。”

图为陈炎。

理科方面,物理学系教授陈焱从物理学到量子多体物理,回顾了量子多体物理的学科发展过程,“近40年来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量子多体体系呈现新颖物性、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同时,传统的多体理论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在量子多体理论研究工作中,陈焱取得了若干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如创新了竞争秩序的多体理论,澄清了以往的实验争议;理论验证了手征自旋液体态的存在,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理论预言了新奇的三聚体超流态等。

在陈焱看来,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职责并不限于科研,而是要让科研与教学、社会服务齐头并进。以“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为例,陈焱提出他在教学中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基础课,二是科研训练如何融入本科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陈焱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学生探索性地自主学习。

图为迟楠。

工科方面的代表,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迟楠。她说,当前,5G已成为各国主流通信技术;而6G技术的研究与规划,也已悄然进入一个新阶段,未来3年是6G研究的关键窗口期。

6G时代将形成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深度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六大关键场景。“可以说,6G是一个‘六边形战士’。”迟楠打比方说,这也意味着,6G将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通信技术的全面革新,满足人类社会对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数据密度以及智能互联的需求。

她介绍,未来,6G将构建包括高中低轨卫星网络在内的全球广域覆盖的“空天地海一体化”三维立体网络,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速、泛在的通信新时代”。

图为徐彦辉。

医科领域,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徐彦辉重点讨论了基因技术治疗疾病的更多可能。理解基因表达的起始,也就是从DNA到RNA转换的关键步骤,是破解生命密码的核心。

为此,徐彦辉将研究重点聚焦在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特别是转录过程中的起始阶段。

“冷冻电镜技术,为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带来了一场‘分辨率革命’。”徐彦辉介绍,该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在原子水平上解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这为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精细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当前,徐彦辉团队正在探索蛋白组解码技术这一方向,尤其是基于编码抗体库的蛋白组解码技术。这项技术通过将靶蛋白与特定抗体连接,再通过DNA标签进行测序,能实现对复杂样品中蛋白质的高效识别和定量。这种创新方法克服了传统质谱分析的限制,能够在体液、单细胞乃至组织等复杂体系中无干扰地检测高丰度和低丰度蛋白,且具有成本低、高通量的优势,便于普及应用。

他介绍,未来随着蛋白组解码技术的不断成熟,人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解码人体溶液蛋白组、单细胞蛋白组以及空间蛋白组,从而为精准的疾病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