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青少年体育锻炼难题,北京市政协调研寻策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5-12作者:贾新阳 尹希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贾新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北京青少年在校的体育锻炼是否达标?如何更好推进“课间十分钟”多样发展?近日,北京市政协调研组带着话题走进了平谷区,围绕“强化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题展开今年第三次调研工作。

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马坊分校,调研组观摩了40分钟的课间操活动。 “今年,我们创新实施了‘100分钟大课间’:上午有40分钟课间操,其间包括无声操、广播体操、边诵边跳的特色操、素质练习与跑步;下午有1小时大课间,各班进行篮球、跳绳等不同的专项训练。”该校校长梅红兵介绍。

看着学生们脸上冒出了汗珠,平谷区政协委员、北京平谷精华武校校长王爱兵说,“体育锻炼的效果达到了。”他建议,可以推广这些特色操、素质练习等体育项目,让更多青少年在有限的锻炼时间中达到充足的锻炼强度。

平谷区马坊实验中学学生周甜是北京青少年“模拟政协”学生代表,她则更多关注到丰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运动热情的激发作用:“如果每天大课间只是机械性地重复跑操这一个运动项目,很多同学一定会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但如果增设专项训练、特色操、体育竞赛等活动,就可以让学生在乐趣中培养运动习惯,增强体质。”

学校的乒乓球教练朱丹还介绍,从一年级开始,凡是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训练,并且有天赋的学生会受到重点培养。“很多学生每天早上七点来训练,放学后也来,在非体校培养好苗子真的不容易。” 朱丹说。

5月11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马坊分校体育馆地下二层,调研组视察乒乓球日常训练情况。实习生 贾新阳/摄

平谷区第三中学的情况与之类似,学校体育部主任张忠介绍,如果普通学校的中学生要走向竞技体育的赛道,一般从加入体育社团开始。加入社团后每位学生要选择1-2个体育社团,老师们从中挖掘出有潜力的学生,朝集体竞技体育方向培养,“比如我校的足球队、篮球队、冰雪运动队、田径队在区级甚至市级比赛中名列前茅,而在个人竞技体育项目中,很少有学生能出成绩。”他坦言。

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体育局副局长柳千训补充,近些年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培养逐渐并入到普通学校中,导致体校招不到竞技体育的好苗子。王爱兵对此深有所感,他表示自己所在武校已有五年未招生了。

针对此问题,柳千训建议,要把体校与非体校间的渠道打通,“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生三点半放学后就可以进入体校训练。”

平谷区体育局局长杨婷婷则举了一个平谷区农村五年级女生的例子,她在小学校长的推荐下,有了每周六、周日去体校接受专业训练的机会,经过半年训练,便打破了平谷区100米、200米的女子田径纪录,“我们要研究多种培养方式让体校回归,让体育苗子拥有成长基地。”杨婷婷说。

此外,多位调研组成员聚焦于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推进家校社融合发展。如各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我和家长一起乐跑”等活动,鼓励家长陪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二是推进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城区学校与郊区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如城乡共同开展体育教育、训练、竞赛,推动提升乡村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北京市政协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主任陈冬表示,下一步要继续广泛调研,把调研题目做深,探索适合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模式,提升青少年运动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