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做有温度的国际传播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3-11作者:沈杰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最近,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法国公映,覆盖了全法140家影院,放映了近500场,首映日影院的“黄金场次”甚至达到一票难求的程度。

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登陆美国的剧院演出,开启8场国际巡演。而此前《众神之地》《超时空鉴定》《第一餐》等人气颇高的纪录片,通过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旗下的俄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三个频道走向全球,截至目前已成功发行至亚洲、欧洲等市场。

如何借助新形式、新渠道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今年全国两会,多位委员分享了对该议题的思考。

发挥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和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业出海,这几年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我所在的政协外事委员会也很关注这个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说。

王众一提到,去年全国两会后,外事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去曲阜、济南、敦煌等地做了一次调研,探讨如何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调研过程中,王众一看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沿着“尽量让外国受众接受”的方向打造文创产品,但还是存在同质化问题,他认为各地打造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时,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并加强品牌意识。

王众一说:“我一直主张,我们要做有温度的国际传播。在这方面,文化要素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王众一看来,中国文化产业出海,关键要把握内容的本土化和创新。“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有高质量的原创内容,还要考虑到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和价值观”。

文学、动漫、影视剧……都是目前传播效果较好的文化产品。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数达5.37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外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喜爱。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带来了《关于加速网络文学出海,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提案》。

吴义勤指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文化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为海外读者和观众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张斌看来,要以数字文化提升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数字产品、数字服务、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为标的物的数字文化产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张斌表示,以在线影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业态为代表的数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这些数字文化形态深受全球年轻人喜爱,提升了不同地区民众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接受度。

张斌说:“我们应充分发挥丰富文化资源优势和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全球文化产业市场,推动中华文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通过引导、规范和扶持,为国际传播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哪些产品能更好地助力文化出海?

王众一将目光聚焦于一种精巧、新潮的产品上:微短剧。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能够助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且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王众一带来了关于促进网络平台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以创新的内容形态风靡全球的微短剧,作为文化消费品,影响着网民的精神文化追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微短剧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流量惊人,所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很可观,这种文艺产品很值得我们在其初始发展阶段加以引导、规范和扶持。之前有一个爆款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还有由《雄狮少年》动画片改编的衍生微短剧《超越吧!阿娟》也很受欢迎。”王众一说。

王众一认为,如果对微短剧加以引导和扶持,提高质量,并打造出一些有中国文化要素、包含人类共同价值和内容的精品,这些作品在网络平台上就能被国外受众所看到、接受。

在推动网络文学出海方面,吴义勤建议,可以推进AI翻译的产学研合作,加速拓展多语种市场;相关部门完善国际交流平台,设立网络文学及其改编作品出海的相关奖项,激励IP出海持续升级扩容,加速构建IP立体化出海格局;另外,加强版权保护,为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保驾护航。

除了流行文化产品,还有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受到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表示,中医药作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医学科学,有着人文和科学的双重属性,天然具备成为极好国际文化传播载体的条件。

王学典建议把中医药明确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几种最主要载体之一,在海外布局建设一批中医馆、中医医院等中医传播阵地,分区域、分国别制定中医药推广策略和路径,通过帮助当地人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让他们逐步感受、理解、接受蕴含在中医之中的和谐平衡、天人合一等中国文化、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