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践|美丽海湾,既是浪漫线又是发展线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1-24作者:张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厦门1月2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可观察到的鸟类已有六七十种,这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教授杨盛昌团队更新的最新数据。在这片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前,鸟类只有二三十种。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最大的是生态效益,尤其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杨盛昌说,贝类、虾蟹等底栖生物的数量也有了3倍左右的提升。

下潭尾是厦门推进高水平保护的缩影。早年间,下潭尾无序养殖多发,污染严重,被厦门人视为偏僻之地,不愿意来,“来了之后都会被海水臭味熏走”。

当地原生红树林亦遭到严重破坏。2005年开始,厦门市政府委托“中国红树林之父”、厦门大学林鹏院士,带领厦大红树林课题科研组,在下潭尾种植红树林试验林。红树林修复被厦门市政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如今,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已成为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绿色缓冲带,融自然教育、休闲科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1月23日,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也给厦门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可能。从新农村建设到新城开发,绿色为底色的画卷上铺陈了更多发展故事。

在乡村,厦门市翔安区大宅村村民陈海云观察到,这几年,池塘里的田螺变多了,大大小小的鱼也游回来了。

2017年起,大宅村实施农村污水提升治理,系统完善雨污水系统,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以前下雨,水塘积满,污水乱流,改造后,即便下雨,地面上也没有污渍、污水。”

大宅村属于“风头水尾”缺水地区,经污水处理后的水也可作为果蔬用水的补充。这里有福建省连片种植最大面积的火龙果,火龙果种植史已有23年。陈海云2016年返乡创业,加入富美大宅果蔬专业合作社。

她回忆,最早当地只做鲜果销售,但后来单一的销售在市场没有竞争力,于是村里打造十几种火龙果衍生加工品,提升其附加值,还能作为游客来大宅村的伴手礼。

提起家乡,陈海云满是自豪。近年,大宅村成为厦门市民周末休闲去处,还吸引人来这里租房、创业、定居,陈海云的邻居就是一户韩国人。“做乡村旅游的话,游客来到大宅村首先看到的就是环境。连村里的公共卫生间,我们都会整理得很漂亮。”

同样曾遭破坏的厦门环东海域,在生态修复后,迎来了长毛对虾、黄鳍鲷等消失多年的野生海洋生物的回归。

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始于2006年,包括对同安湾91平方公里海域和沿线114平方公里陆地进行综合整治开发,拉开了厦门全面推进跨岛发展、大力建设岛外新城的序幕。

1月23日,厦门市环东海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围绕这片海域,厦门打造了全长约50.6公里的环东滨海旅游浪漫线,曾获评“2021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

厦门市同安区委常委、同安新城指挥部负责人郭三温介绍,这条路线上的专业马拉松赛道,平时不走机动车,而是用于市民的休闲、娱乐、锻炼,现每年游客约有40万人,高峰期最高一天达到10万人。

这片亲海空间的背后,有同安湾数万渔民转型上岸。郭三温回忆,让渔民上岸的工作在2006年启动之初最为艰难,政府为失海农民设置了专门的社保,上岸后组织再就业培训,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安排农民在工厂企业就业并给予一定补贴。“当时琼头村的村民去制面厂工作,政府为他们开通了专门的公交接送上下班。”

同安湾产生“发展质变”:一个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在同安新城拔地而起,承载了新兴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


1月23日,厦门银城智谷,俯瞰同安新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摄

选在同安新城发展的厦门城投数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来发现,2023年,他所在的园区人数从过去的一两千人增至8000多人,年轻人明显增多,“年轻人更愿意留在这样有前景的领域,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工作。”

“得益于整个环东海域的生态修复,同安新城片区成为整个厦门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增长极。这十几年的发展说明,高水平的生态修复和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是我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郭三温说。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