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应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1-24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面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强制性要求进口商品披露碳排放足迹,并根据碳排放量征收不同税费,我们必须抓紧行动应对。”正在召开的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家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董进表示,建议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在北京率先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帮助我国更多低碳商品提升碳足迹数据的可信性,增强全球竞争力。


2023年10月1日起,国外相关地区的“碳关税”调节机制启动试运行,从境外进入该地区的特定产品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产品覆盖范围包括钢铁、铝业、水泥、化工等行业。董进发现,这些行业相关产品进入该地区时,需要提供碳排放数据,并且为商品制造时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交税。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


董进表示,区块链具备可追溯、不可篡改的特性,低碳商品产业链上从生产、运输、消费、回收等环节中每一步的碳数据都通过区块链存证、共享,就可以实现碳排放数据的精准追踪。不仅如此,它还有利于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合作,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进而放大数据要素的价值。


他建议,北京应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数据要素集聚高地的优势,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建设可信碳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让海量的商品碳排放数据信息实现安全、高效地汇聚、流转、存证,帮助它们更好地获得国际认可,进而畅通全球。


董进介绍,我国在区块链技术和应用领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首个自主可控的区块链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已在多个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应用。中国信通院的报告显示,“长安链”的市场占有率已连续两年位居国内第一;已完成在四大洲15个主要国家布局节点。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