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理解‘中国’这个宏大的概念,首先要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2023年12月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青禾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暨青禾实践队十周年汇报展示会上,外国语学院2020级本科生邹桢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收获。
夏天,邹桢跟随青禾实践队回到家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参与调研,正是这次旅程让她真正理解了为何恩施的茶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每一个农户家庭通过发展这两大产业年收入提升了多少、目前在发展中面临着哪些困境……
邹桢意识到,想要讲好自己的家乡故事,首先要足够深入了解。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子,自己有使命通过“翻译+”的视角让更多人走进恩施、了解恩施、助力恩施的对外传播。
这样的学生成长心路背后,是青禾实践队历经10年的扎根乡村。
大别山下,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
“10年前,为响应‘青年到基层锻炼、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的号召,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始筹备组建暑期社会实践队。”时任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孙梦霖回忆,当时正是在学生段华丽的热情推荐下,学院选择了她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作为首次实践地。
“英山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特别需要大学生去了解、帮扶。”2012级英语系毕业生段华丽介绍,“‘青禾’取自稻田里青青的禾苗,队徽是一株小禾苗外面包裹着一层发光的灯泡,寓意实践队能够不断发光发热,将实践队的生命力与希望不断向外发散与辐射”。
炎炎夏日,实践队队员们在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百丈河村茶园里体验采茶劳动时,偶遇了时任湖北省副省长王晓东。
“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们都很意外,同时也很激动。”段华丽和同学们就英山茶叶种植等情况向王晓东进行了汇报,王晓东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交流:“希望当代大学生可以更好地深入到农民当中去,去了解国情、民情,让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经济建设的力量。”
在王晓东的鼓励下,队员们进一步深入调研了百丈河村。了解到村里暑期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决定将实践点固定在百丈河村,并结合队员们的专业特色,面向留守儿童开展英语趣味教学、特色艺术课程等项目。
就这样,大别山脚下,一株青禾悄然破土而出。
在这群大学生的组织下,百丈河村第一场由村里小朋友表演的文艺节目登上了舞台。“虽然那时场地简陋,节目装扮也比较简单,但表演吸引了全村村民,挤满了文化广场。”段华丽至今记得,文艺表演结束后,全场响起了村民们热烈的掌声。
实践队与王晓东结识后,进行了数次书信往来。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的回信中,王晓东为团队写下了“以实践为师,以书本为师,以群众为师”的寄语,勉励同学们做“坚守人民、坚守承诺、坚守梦想的人”,从此“三师为友,不断坚守”成为青禾精神的一部分。
本科就读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牛静曾连续3年担任青禾实践队队长,2021年担任外国语学院兼职辅导员后又成了实践队指导老师。
翻开牛静的实践日志,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支教地孩子们的变化:“‘航哥’还是调皮,不过今年的他已经开始有模有样地担任大班班长了;‘查查’乖巧不变,几次谈心后慢慢知道,他也有了自己的烦恼……”
支教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牛静也曾这样问自己。
直到路过熟悉的教室,听到新一届队员正带着孩子们回忆去年课堂上学过的歌曲,大部分的孩子都还记得很清楚;直到有孩子在给未来的自己的信上写:“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牛静忽然明白,这些瞬间,就是最好的答案。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用专业服务乡村教育
大别山脚下,这株青禾一长就是10年。
段华丽说,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英山之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通。
翻译专业毕业生柴华逸清楚记得,村子里大多是老人,平时多用方言交流,队员们在走访调研和村民们交谈时,“经常听不懂对方的话,刚开始有些尴尬”。
在之后的实践中,青禾实践队利用语言专业优势,把普通话课程作为特色核心课程进行重点打造,采用“调研+支教”的模式,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把普通话教学融入了大大小小的活动中。
“原来普通话还可以这么学!”一名早早从家里赶来练习朗诵的五年级小朋友感叹道。在实践队队员赵美琳的指导下,小朋友们踊跃参与,纠正自己的发音,教室里回荡着大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声。
赵美琳介绍,为了丰富基层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达到推广普通话的目的,队员们举办了乡风文明大讲堂。其中特别设计诗歌朗诵节目《少年中国说》,由她组织孩子们练习,在声声朗诵中探寻汉字的奥秘,感受普通话的魅力。
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青禾实践队充分调研乡村普通话普及情况,利用宣传栏、横幅、每日课堂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普通话推广宣传,调动村民与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
10年来,青禾实践队参与普通话推广达300余人次,累计支教授课600余课时,受益者达1300余人次。推普事迹先后两次入选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两次获得教育部语用司来函表扬,青禾实践队也曾获评教育部“推普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全国优秀实践团队”。
时隔3年,让本科就读于外国语学院2019级日语系的贺泽芊难忘的,是那年夏天一场关于外语教育的调研——接近40度的气温、硬邦邦的木板床、逼仄狭小的寝室,还有田野教会她的道理。
在黄冈市黄梅县苦竹乡走访时,队员们发现这里的大部分学校在小学阶段均未开展外语教育,直到初中去镇上上学才能接触到外语,这让从小接受外语教育的贺泽芊很震惊。“原来,世界上真的还有许多自己未曾见过的角落、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重新理解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句话:教育越是向上生长,就越要向下扎根,向下普及基础教育,教育者的目光应该是向下观照的。”田野唤醒了她选择师范大学的初心,也坚定了她日后的选择。
实践队员们依托外语学习者的身份,从不同语种出发设置相应的语音、语法和文化课程,将影片、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发挥语言特色,以文育人,累计授课500余课时、受益者达1200余人次、形成调研报告50余篇。除从西班牙语、法语等多语种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外,实践队还在当地多次举办“华师杯”英语演讲比赛及多语种主题演讲比赛。
支部建在队上:一支成立党支部、团支部的实践队
2017年3月,这个学院里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了专门的团支部。支部组织架构完整,设立团支书作为支部第一负责人,支委会成员协助开展工作,各实践队分队长负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共同推进“队团一体化”建设,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制度。
2022年3月,为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青禾党支部正式成立,党支部以“三师为友,青禾逐梦”为口号,进一步发挥青禾实践队先锋模范、服务群众的作用。
青禾党支部书记、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吴波介绍,通过成立青禾党团支部,参与过青禾实践队的成员们凝聚在一起。“虽然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参与青禾实践的经历相同。”
“我的父亲,生病后什么都不知道、谁也不认识,但是有一件事是他每天都不会忘记做的——那就是检查他的党员徽章有没有被好好地放在枕头底下,那是他荣誉的象征。”在油铺街村,村支书柳志安为实践队讲授了一堂特别的党课。这个细节让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20级本科生陈冲感触很深。
“不同于传统的正式且严肃的党课,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感受更深、触动更大。”陈冲说,上完这堂党课,实践队队员们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小我只有融入大我,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这与青禾实践队在日常实践中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2023年,立足青禾党支部,“青禾理论宣讲团”成立。实践队队员们在百丈河村、江西上饶等8地开展实践的同时,面向实践地村民,积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禾苗要长好,有几个关键:一是根系要扎得深,这是基础;二是茎秆要长得壮;三是叶片伸得开。”就像青禾党支部专题党课里讲到的,10年过去,青禾实践队已经从最初一支十几人组成的小队,成长为一个足迹遍布湖北黄冈、仙桃、恩施等多个地区、拥有若干实践站点的大团队,调研、支教、推普、宣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青青禾苗,长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从播种、破土到发芽、成长,一株青青禾苗的成长凝结着一届届青禾人的奋斗与探索。
每年夏天,学院团委准时发布的招募通知成了集合号,不限年级、不限专业,通过公开招募、自主申请报名、公开选拔面试,一届届青禾人,奔赴着一场场默契的夏日约定。
10年来,青禾实践队参与者达300余人次,涵盖了英、俄、日、法、韩、西班牙多个语种。其中,两名成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名成员获评“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两名成员获评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奖”,团队成员荣获国家级、省市级个人奖项150余项。
毕业后,青禾实践队队员们有的选择在边疆基层闪光,有的则奔走在讲好中国故事路上。统计10年来青禾实践队队员的去向,呈现出一种特别的“青禾现象”——不少队员在参加青禾实践队后,都选择了支教。
10年前的那场支教,在段华丽心里播下了一颗教育的种子。毕业后,她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开展了一年的支教服务。返校后,她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直到2018年下半年,她前往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
现在,段华丽是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东校区英语教师、班主任,该校党员新秀先锋示范岗负责人。“对‘教师’这一岗位,我从体验走向了事业与热爱。”段华丽说,自己将继续传承青禾精神,在工作岗位开拓一片片新“青禾”。
在贵州遵义,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柴华逸走上了讲台,拿起了儿时梦想中的那根教鞭,成为余庆县他山中学高二14班的英语教师,真正实现了当初加入青禾实践队时“把自己的‘根’扎在祖国大地上”的承诺。
今年的青禾实践队换届仪式上,为了更好地传承青禾实践队“三师为友”的团队精神,队员们开展了书信传递等系列活动。在明信片上,柴华逸留言寄语陈冲:“我们都是青青禾苗,稚嫩而又蓬勃。我们都会郁郁葱葱生长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柴华逸写的这张明信片,至今仍摆在陈冲的书桌上。2023年9月,陈冲入选了学校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今年8月,她将接替柴华逸,成为生长在祖国中西部地区的“新青禾”。
青青禾苗,长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截至华中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完毕,青禾实践队累计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输送了21名志愿者。
(本文图片均由青禾实践队提供)
唐艺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