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企业,我们真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够对接到‘大咖’资源现场指导,短短3个月时间,帮助我们一步步朝着‘少走弯路、节约成本’的发展愿景迈进。”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是位70后创业者,也是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的受益者。
前不久,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科技经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在合肥举办。此次论坛是中国科协年会服务地方建设科创高地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这场论坛的主题分享环节,严伟龙用30分钟的时间脱稿分享了自己的感受。
他创办的企业生产团队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团队从缺技术、缺人才的“一穷二白”局面起家,试水打造水稻育种、产品研发、设备制造等产业板块,瞄准蒸谷米精深加工的主攻方向。但随着产品不断升级迭代,企业遇到卡脖子技术和生产难题,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产品深层次机理,讲清楚产品功能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转机出现在今年。新春伊始,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拉开帷幕,中国科协聚焦安徽省核心产业征集了14个领域73项重大产业、重点企业科技需求,组织全国学会对需求进行认领。在6月初的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启动会上,合肥、芜湖、铜陵、滁州等9家市科协主席作城市发展、“双招双引”宣介,主动对接全国学会。
正是在这次活动中,严伟龙向滁州市科协表达了“寻求国内碳水化合物研究领域专家帮助”的想法。1周后,当地政府、安徽省科协帮助对接中国营养学会,该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严伟龙迫不及待地坐高铁前往北京拜访,在对方会议间歇,严伟龙抓住机会,道出企业诉求并发出邀请。
两个月后,杨月欣一行专家在安徽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魏军锋陪同下来到小岗村,深入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考察生产工艺、产品特性。调研团队针对产品营养价值、口感、包装等方面提出意见,并指出企业存在产品机理不清晰、产品科学阐释不科学等现实问题。
严伟龙至今记得,在调研后举行的座谈会议中,大家讨论的内容并不“务虚”,而是开门见山,直指如何帮企业解决困难。有一位专家指出:“我们会帮助你们讲好、提炼好产品科技含量、科技研发故事,未来将故事告诉中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者,实现产业升级,为健康中国服务。”
“如何将科技、产业和消费者3个点相结合,为企业提供‘把脉’服务,是一个课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向雪松也参与了此次调研。在对接过程中,他决定利用本单位资源,帮助企业开展产品成果鉴定和淀粉特性预实验,再对产品健康功效、健康消化特性进行挖掘提升。
最终,经过商讨,中国营养学会决定联合蒸谷米公司开展碳水化合物机理、蒸谷米营养评价、蒸谷米糖代谢、健康低糖主食研发等项目,将企业的科研从工艺层面转向机理研究。
“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自建实验室、引进人才队伍成本较高,通过合作,可以借助科协资源开展定向性研究,企业既节省时间,也节约试错成本。”在严伟龙看来,“入皖行动”相当于“红娘”,方便企业对接科技资源,也为企业科技研发提供保障。“这种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希望合作能够常态化,逐步深入解决企业问题。”
向雪松介绍,自己此前经常在医学、食品、金融领域开展业务交流,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要想开展得更精准,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跨区域的合作和交流必不可少。
“企业、行业标准和学界理论有差别,消费者观念和行业生产标准也存在差异。希望科协通过类似活动,让学会了解企业科研基础和产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从而更了解行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帮助成果转化。”在向雪松看来,在应用科学领域,青年科学工作者要深入社会和产业,洞悉消费者需求,在实践中为自己科学发展确定方向,深度对接地方经济产业。
严伟龙有临床医学学科背景,成立企业以来,他一直重视科研创新,每年至少投入销售额的2%用于研发。他呼吁,希望未来能提升“入皖行动”的活动覆盖面,关注更多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瞄准这些企业缺技术、缺创新要素的“痛点”,将企业发展的创新链路打通。
“入皖行动”是全国学会科技服务的缩影。在当天的论坛以及采访环节,业内和学界专家针对学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等问题进行热议。
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蒋燕也曾去过滁州凤阳县。2020年至今,蒋燕和团队先后将科技成果引入湖北襄阳、江西宜春、浙江台州等地,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评估、人才培养等服务。在她看来,全国学会科技服务要想开展得更扎实,可以从3方面破题:
一是建立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学会的三级联动机制,在基层建立学会服务站;二是增加学会科技服务团的队伍规模,根据地方产业需求细分指导方向,通过多元方式提升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服务能力;三是搭建专家学者和地方企业直接对话的平台。
“我注意到,有很多青年博士参与服务,和企业负责人一起‘头脑风暴’。因此,科研必须和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并且深度、长期、常效开展合作,而不是‘浅尝辄止’,才能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和企业人才培养搭建平台、提供土壤,也能持续解决企业更多瓶颈问题。”来自中国金属学会的车彦民谈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东北大学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廷安长期关注固废资源利用等问题,帮企业“把脉问诊”。论坛举办当天,在主题演讲结束后,他饶有兴趣地聆听了纺织有机纤维等知识介绍。他告诉记者,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会跨界、交叉科研,才能更全面地服务地方。
“近年来,中国科协着力强化同地方政府的合作,启动了‘入鲁行动’‘入湘行动’‘入皖行动’等活动,让科技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天论坛上,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在致辞时说,希望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进一步聚焦靶心,围绕企业科技需求,细化服务,扎实推进智力、人才、成果项目落地;希望试点城市进一步细化配套政策,与科协共同探索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希望进一步拓展开创协同的创新生态,探索长期的、标志性的融合活动品牌,动员更多科技工作者,吸引更多创新要素落地生根。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