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一名参观者在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中拍摄河南省级非遗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的剪纸作品《生·生不息》。
当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开幕,30余位非遗传承人、学者、艺术家、设计师创作的31件/套作品在南屏村经典徽派祠堂建筑叶氏宗祠(叙秩堂)、叶氏支祠(奎光堂)亮相,各种以“纸”为主题的艺术装置与传统古建筑交相辉映,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和当地居民前来观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几名当地村民在观看室内设计师马龙的作品《纸上眉梢·竹节高升》。这件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油纸伞造型,材料选自安徽当地传统材料中的手工皮纸、竹子和抄纸工艺中使用的竹帘棉线。
安徽手工造纸与纸加工的历史悠久。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手工造纸及纸加工技艺共10项,其中3项在安徽,分别是宣纸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和纸笺加工技艺。其中,宣纸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当地村民带着孩子来观看展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一名当地村民正在布置用作展览开幕式布景的手工纸“喇叭”。南屏村位于黟县西南,整个村落至今完整保存了300多幢宗祠、书院、民宅等明清古建筑,本次展览的场地叶氏宗祠、叶氏支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古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黄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耿佃梅向前来观展的嘉宾介绍自己的作品《生命》。作品将传统土壤按照比例换成以青檀树和沙田稻草制成的纸浆,并将植物种植其中。在徽派建筑的天井里,“纸”回归了自然属性,成为了培育新生命的养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艺术家杲先行与策展人苏丹向来宾导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艺术家杲先行的作品《移山》,探索了“纸”作为信息物质载体的属性和使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非遗通草纸花技艺第四代传人、纸塑技艺第三代传人宋安在拍摄艺术家力俊星的作品《缺失的维度》。该作品将一条长10000米的机制宣纸顺时针旋搓、拉扯,并随机收缩盘结。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一名参观者在拍摄艺术家单镓的作品《无尽》。这件作品中,数百条使用中国画颜料手工上色的宣纸纸带组成了两个反方向旋转的圆环,不同的颜色代表着四季流转、黎明到黄昏的色彩变化,展现了艺术家对时间的思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一名参观者在拍摄艺术家许悦的作品《茧》。这件作品由宣纸和铁丝手工塑形制成,展览所在地叶氏宗祠所代表的传统宗祠文化引起了许悦对中式“家族”概念的思考,她想通过“茧”的意象来传达这种复杂性,希望观众能在这件作品中重新回顾与思考自己与家族代际之间的关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安徽省级宣纸制作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曹建勤与儿子曹立的作品《愚山》合影。这件作品以999块不同材质制成的纸砖组成,体现了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对宣纸的感情。纸砖不同的材质意味着时代变迁下,宣纸制作技艺、工艺的发展迭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参观者在现场观展拍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
11月11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南屏村,“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现场,参观者在各色用纸制作的艺术作品前驻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孔斯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