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雪山越沙漠 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

守候微光  |  2023-09-27作者:陈剑 杨宝光

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境内,一辆车身印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车辆行驶在沙漠公路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 摄影 杨宝光 写文

今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据介绍,该计划从2003年开始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20年来全国共选拔派遣超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以西部地区为主的20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

近日,记者赴新疆阿克苏、和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等地区调研,跨越雪山和沙漠,寻访在南疆奉献青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境内,天山脚下的稻田。温宿县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自古就有“塞外江南、鱼米之乡”之称号。据史料记载,从盛唐时起,当地便开始种植水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王格格从一片稻田旁经过。王格格生于1998年,老家在河南商丘,她是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服务的部门是托乎拉乡精神文明办公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林志琴接受采访。林志琴是山西朔州人,目前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在温宿县托甫汗镇党政办服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卫国接受采访。卫国生于1998年,是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服务的部门是温宿县团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校长崔振强与学生们在一起。2007年6月,崔振强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阿克苏,后来便留在这里工作至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武申奥(右四)、李海鹏(右二)和学生们一起打篮球。他们俩都是来自新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这里的小学分别教语文和数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武申奥接受采访。武申奥是新疆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在在巴克墩村小学当语文老师。他的支教宣言是“甘作胡杨,扎根边疆;愿植草木,为国育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六年级(1)班的阿卜杜热·扎克·合力力和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语文老师武申奥讲课。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王露露(左一)为学生们整队并帮助学生整理红领巾。

王露露来自安徽省淮北市,是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学的体育教育专业,目前是巴克墩村小学的体育老师。她说,来这里的一个月的时间,明白志愿服务既是奉献,也是磨炼。希望在这一年发挥最好的状态,一年之后遇见全新的自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老兵精神展示馆,刘轩正在拍摄视频。刘轩出生于1998年,山东日照人,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是2022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目前服务的部门是兵团团委新媒体小组。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老兵精神展示馆,杨博(右)、李芳夫妻俩准备接受采访。

杨博是47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他是2016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李芳是47团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她是2016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在新疆相识、相知,最后相依在47团,因受老兵精神的感召,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大漠边疆,同时也谱写出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一岁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医院,中医科负责人艾乐松正在为一位维吾尔族大爷拔火罐。

艾乐松是山东济宁人,目前担任医院的团支部书记、中医科负责人,是2014年西部计划志愿者。2014年毕业后,他从报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同学处得知47团特别缺中医这一情况后,决定放弃山东优渥的工作和安逸的生活,于当年8月独自一人踏上了开往西部的列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团场附近,王志强在红薯示范田里拔除杂草。

王志强1998年出生,山西吕梁人,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他是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现服务于第十四师47团。据介绍,2023年4月,在促进兵地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他身先士卒,投资建立30亩标准化红薯种植示范田,大大提高了兵地群众科学、绿色种植红薯的水平,辐射扩大兵地红薯种植面积,提高了薯农收入,解决了地方村20余人就业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团场附近,王志强(中)到当地维吾尔族老乡家里买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8月2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47团团场附近,散养在沙漠里的骆驼正在吃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汽车行驶在580国道上,目之所及全是金字塔式的沙丘,公路边不规则分布的低矮红柳是这条道路上少有的景观,车里的人要拿它当作参照物,才能从视觉上感知到车在行进,人在移动。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角,由于受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金山脉的集体“围观”,这里干旱少雨,最丰盈的物产是和田大枣,比这还多的,就是随时都能刮起来的细沙。

今年8月,闫金培刚到和田地区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小学不久就体会到了“刮土”的厉害。“天灰蒙蒙的,就算关着窗子,屋子里还能落一层土。”她比划着告诉记者。22岁的闫金培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毕业后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巴克墩村小学支教,她将在这里教授五年级语文。

这所地处沙漠腹地的乡村小学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委整体负责教学工作,除校长杨彬外,教师全部为志愿者。2017年起,自治区团委提出“驻村包校,教育脱贫”的工作思路,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老师以全新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开启学校工作新模式,学校课堂内容充实丰富、课间活动多姿多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同样在教育领域,崔振强已经在新疆耕耘了16年。2007年6月,毕业于河西学院的他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来到阿克苏。2008年8月,他通过特岗考试,留在这里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河上游,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留疆期间,崔振强见证了阿克苏的巨大变化。“我刚到这里时,交通发展落后,马路上还有毛驴车,如今道路越来越规范,环境也大变样,三步一街景,五步一公园。”

2019年,由浙江省杭州市全额投资援建的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交付使用,崔振强担任校长。在这所学校里,阿克苏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校园足球场。“新疆的小朋友特别热爱足球,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一下课就抱着足球到操场上去踢。”他告诉记者,为此,学校每周五都利用社团活动时间,针对爱好足球且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开展训练。

除了教育,西部计划志愿者还积极投身到新疆的医疗事业。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师47团的中医药服务站,艾乐松正忙着给患者扎针灸。他办公桌对面墙上挂着一幅名为《厚德济生》的书法作品,右侧写着“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左侧落款是“沙海小郎中 自勉”。

今年是艾乐松成为“沙海小郎中”的第9个年头。之所以选择到新疆,用他的话说是“脑子一热”。2014年,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艾乐松就回到山东济宁老家,在一家医疗保健机构上班。某天,他从班级群里看到了“新疆缺志愿者”的消息,于是改变工作安排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兵团。

刚到47团时,当地没有中医科。作为当地首位中医医生,艾乐松从零开始建设科室。最初,诊疗场地只是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为了能让中医学在当地扎根,艾乐松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中医诊室不断扩大,设备逐渐完善,如今这里已成为面积400多平方米、具备14个治疗床位的专业诊所。

在这里,艾乐松平均每天都要为30多名群众进行按摩、推拿、针灸等治疗。“每天在各个诊室来回跑,大褂里的衣服都是湿的。”艾乐松说。

艾乐松告诉记者,刚来时,中医并没立刻被人接受。“当地群众对针灸、拔罐这些裸露肌肤的治疗方法存在顾虑。”他回忆说,一次有位职工腰被急性扭伤,弓着腰来到这里,经过针灸治疗,腰痛得到缓解,能直着腰离开诊所。随着治好的人越来越多,职工也慢慢信任了中医的治疗手段。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起,新疆一直是志愿者的重要服务地。根据国家对口帮扶、对口援疆机制等,西部计划已建立起跨省对口招募机制。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输送志愿者总量超过20万人。其中,每年从疆外招募的志愿者比例超过90%。围绕西部地区发展需求,西部计划着力向边疆地区基层倾斜,目前新疆地区年度在岗人数达1.5万,同时志愿服务期满选择留在新疆的比例已超30%。

责任编辑:曲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