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海洋石油123”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正式投产,这艘每天能处理7357方原油的钢铁“智能城”一跃成为海上油田增储上产的生力军。
如同一座浮岛,“海洋石油123”船长241.5米、宽45.2米,稳稳地泊在汹涌澎湃的浪涛之上。这个甲板面积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的庞然大物,是中国海油向南海要油的标志性工程,预计2024年将实现日产原油约2.95万桶的高峰产量。它服役的陆丰12-3油田是中国南海近十年开发的最大的对外合作油田,投产后将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可以说,这是我国当前设计建造的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海上油气工厂,参与工程建设的是一支队员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突击队,他们也正是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迈向海洋强国的一股强劲的青春力量。
中国人自己的智能海上油气工厂
秋高气爽的南海上,一座气势恢宏的“钢铁城堡”浮现海面,它就是“海洋石油123”。这个巨大的船体承载着一座油气加工厂,国产化率超过80%。因为铺设长距离油气回输管线的成本高、风险大,在海上建设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成为深海油气开发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开采海洋油气资源的高端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可实现海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开采、加工、储存、外输乃至发电,被称为“海上油气加工厂”。
两年前,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陆丰12-3油田新建一艘10万载重吨级智能型FPSO。面对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一群年轻人深入无路、无电、无信号的南海深处,同浪涛共舞,与高温、高湿、高盐、寂寞为伴。他们用青春和智慧面对工期压缩、大宗材料涨价、业主变更等多重不期而至的困难。
项目组副总工程师张宝雷带着团队瞄准智能装配载、智能照明、便携式水下巡护装置等五大板块的智能化项目发起创新攻坚。然而“拦路虎”接踵而至。首先,无线通信技术就让团队大伤脑筋。由于FPSO工况复杂,智能设备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同时也带来了干扰多、不稳定、控制难的问题。
如何把大量现场信息快速、精准地反馈至中控系统是一个关键难点。“FPSO上的设备本来就五花八门,智能监测点位几乎无处不在,信号干扰致使通信信号不稳定。”张宝雷说,大家一致认为应采用无线协议方案,可此前国内从未在FPSO上大规模应用过无线协议。于是,团队跟无线通信技术较上了劲。一次次优化方案、一遍遍实地测试,他们花了5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最佳的无线通信方式,可以满足现场8000余个无线传感器同时传输数据的要求,效率比其他方式高出十多倍。
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和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智能照明、智能装配载等8个项目的科研成果终于顺利实现转化应用。
“钢铁之城”有了“超级大脑”
过去,FPSO生产作业以独立模式运行。倘若现场关键设备出现故障,需要多个专业的技术专家从陆地赶赴海上才能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效率不高,影响现场正常生产。
“我们开始就设想,能不能坐在办公室用一台电脑就能将千里之外的两艘FPSO运营状态尽收眼底。”项目青年突击队仪表工程师王鑫章和数字化工程师萧阳聚焦这个难题,展开了多年攻关。
“每一份数据背后,都是巨大的工作量。”采油公司研究院数字化总监邓欣说,“我们用两年时间形成了成熟可靠的FPSO海陆协同运营管理技术。”他们自主研发出了“海精灵”边缘数据中心,相当于给FPSO安装了一个基于全船感知数据自主计算决策的数据智脑,实现了海上油气工厂的海陆一体化、智能化运营。
如今,近百个智能摄像头,8000余个数据自动采集点,将采集来的各类生产数据汇集至“海精灵”边缘数据中心,由智慧大脑对数据预处理后,再通过海陆通讯链路传输至陆地智控中心,从而实现海上生产数据全面感知、实时采集和智能辅助决策。
传统的运营模式随之改变,技术专家能在陆地远程对海上作业情况进行联合诊断,大幅缩短了设备故障修复时间,且有助于早发现和解决海上生产隐患,有效提高作业效率20%,降低生产运营成本10%以上。
“倘若遇到极端天气影响海陆之间的通讯,‘海精灵’可以充当临时指挥站,为智能化学药剂加注、生产工艺优化、全船监测系统等智能化应用提供算力支撑。经人工智能模型算法分析后,全面提升设备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性。”邓欣说。
“定海神针”实现国产化新突破
单点系泊系统是FPSO在海洋稳稳安家的“定海神针”,其智能化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单点系泊系统由水下锚系、内转塔等组成,建造价格十分昂贵。此前,国内FPSO单点都是整装进口,相关配件采购周期长、价格高,更换困难。
随着海上油气工厂的建设,其国产化攻关一并启动。起初,青年突击队决定让锚链、水下连接器、下轴承等部件国产化。然而,在项目开标即将签订制造合同的关键时刻,国外厂家却表示这些部件要在国外制造。
张宝雷感到如鲠在喉,最大限度地国产化不仅仅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并缩短交货期,更重要的是要助力我国民族工业崛起。他带领团队无数次论证、推翻、再思索、再论证……反复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在谈判中据理力争,终于说服国外厂家,让上述部件在中国建造。
为了确保国产设备使用时万无一失,这群年轻人多次赴设备厂家现场沟通测试,持续攻关材料选型、硬度、抗腐蚀等难题,保证了设备顺利制造。
如今,“海洋石油123”是首个获得中国船级社智能符号认证的FPSO。不仅成为我国海洋油气生产的新增长极,还在改善能源管理模式上创新突破,实现了“绿色”用能,减少能源成本,也彰显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FPSO制造与应用国之一的责任与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通讯员 李豫黔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