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助力年轻人在家门口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9-27作者:孔斯琪

9月23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一家奶制品企业的生产车间,卓雪莲(右)和同事在对产品的包装情况进行检测。她曾在鄂尔多斯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去年年底,她回到家乡,成为这里生产线上的一名负责质检的辅机操作员。

今年年初,该公司面向液态奶行业“5G+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智能制造新技术示范项目一期首批4条生产线顺利投产,带动当地500人直接就业。随着家乡发展变化,离家近、待遇好的本地就业岗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孔斯琪/摄


9月23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一家奶制品企业的生产车间,辅机操作员杨广祺(前)和李伟(后)在对产品的装箱情况进行抽检。他们都是90后,也都曾是“北漂”。杨广祺从包头一所高校的导演专业毕业后去北京打拼,李伟曾在北京十渡景区当导游。2020年,他们所在的行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二人都决定返乡就业。来到这家公司后,两个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年轻人有许多共同话题。

虽然也偶尔想念大城市的生活,但李伟不后悔做出回家的决定。这里的工资待遇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大城市房租高、花销大,“现在每天上班路程只需不到十分钟,五险一金什么都有。”孔斯琪/摄


9月23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一家奶制品企业的生产车间,32岁的孟凡娟将压扁的纸箱成摞搬进设备,这台设备可以实现纸箱自动开箱及底部粘胶,再将纸箱运送到下一站。孟凡娟介绍,这个生产车间的大部分员工都是“辅机操作员”,即辅助机械操作的员工。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让她这样的女性做起工来也不费力。每天她可以经手4800多个箱子。工作时间相对灵活,能腾出更多空来与家人相处,也是她选择这份工作的理由。孔斯琪/摄


9月23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一家奶制品企业的生产车间,辅机操作员杨广祺在给产品补打喷码。他今年25岁,从北京回到家乡后,他先后尝试了考编和其他工作。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化工企业的中控室里,28岁的付宝发(左二)与同事们正在监控磨煤系统的数据,保障系统平稳安全运行。他毕业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该企业35周岁以下员工占比78%,许多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来到这里工作。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化工企业的生产车间,26岁的叶庆文在维修电路。他从鄂尔多斯一所高校的电气专业毕业,在这家企业已经工作了两年。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风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里,29岁的金显鹏站在一片正在制作中的风力发电叶片前。从一所高校的电厂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毕业后,他先在新疆的一家火力发电厂工作了4年,之后来到这家企业担任质量安全部负责人,负责车间的安全环境维护、工人的职业健康管理。这里距离他的老家内蒙古通辽市仅4小时车程。据金显鹏介绍,该公司管理岗几乎都是来自本地的90后年轻人。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风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里,灌注环氧树脂后,一名工人正拿着测温仪器对风电叶片进行测温。在这里制造生产的一台台风电主机及配套叶片将被运往内蒙古本地和华北、西北等地的市场。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风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名工人正在打磨风电叶片。孔斯琪/摄


9月24日,内蒙古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风电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名工人正在调整风电叶片的角度。孔斯琪/摄


责任编辑:李峥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