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宁 发现多民族百年老街的新面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9-19作者:李峥苨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旧居内上演各民族歌舞表演,游客登台与演员共舞。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位于伊宁市老城区,是反映伊犁维吾尔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旅游区内现有居民2万多户、12万多人,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全区总人口的77%。长期的多民族交融,使这里成为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聚集的特色区域。城区内有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的各类古建筑300多幢和2万多户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居民庭院。2007年开始,当地对这里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性更新改造与旅游开发,使得此处的民居和环境仍保持着百年前的传统风貌与格局。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沉淀百年的民俗文化也得到了展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门前,各地游客和本地各族居民络绎不绝。这里聚集着上百间民族手工艺作坊,原汁原味的多元民族风情也吸引着八方来客。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场民族歌舞表演正在进行,来自黑龙江的游客杨萍身着新疆特色艾德莱斯丝绸服装,随着音乐起舞。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两名青年品尝当地特色手工冰淇淋。他们身后是销售皮草、皮鞋、地毯、马鞍等产品的各色店铺。据介绍,“喀赞其”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铸锅为业的人”。最早从南疆至伊犁开荒的维吾尔族定居在喀赞其,以做锅等手工业为生,这里也因民族手工业者聚居于此而得名。如今这里有9个街巷以钉马掌、制陶、制鼓等民间工艺命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家皮草店正在卸货。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各色店铺体现着当地民族传统手工艺特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位导游带领旅游团准备进入吐达洪巴依旧居参观。喀赞其景区今年1-9月累积接待游客达226.2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20亿元。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吐达洪巴依旧居大院内,游客观看民族歌舞表演。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游客乘坐马车准备游览居民庭院家访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处挂着伊宁市“‘美丽庭院’示范户”、“民族团结模范家庭”等铭牌的民居门半敞着。近几年,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的许多居民通过成为旅游家访点、销售民族手工艺品、经营特色餐饮等方式参与当地旅游服务业发展,发现了增收致富的机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的一个家访点内,55岁的玛依拉·赛来洪在家中招待前来采访的记者。和数十个当地家庭一样,她和丈夫在喀赞其旅游景区的鼓励下将自家设为民宿家访点,居民花钱翻修宅院后通过接待游客获得收入,游客也可以在当地人家中体验最地道的伊犁风土人情。据介绍,在旅游旺季,家访点一天最多能接待上千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位旅游区马车师傅在休息时和一名当地儿童一起玩耍。旅游区内街巷以蓝色为主色调,装饰着传统手工艺人的雕像,供游客租用的小电瓶车不时驶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辆流动卖菜车从巷子里经过,附近居民出门购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9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内,一户作为家访点开放的民居中,桌上摆放着招待来客的各色新疆美食,墙上挂着果子沟大桥的照片。果子沟大桥位于伊犁州霍城县,是新疆第一座斜拉桥,也是国内第一座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建成后结束了新疆伊犁河谷出行难的历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峥苨/摄

责任编辑:曲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