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东博会的00后志愿者:我们与东盟国家的故事刚刚开始

中国青年报  |  2023-09-20作者:王军利 郑全 谢洋

    8个入口、4个出口、3条人工通道,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期间,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2021级学生唐瑛蔓参与了出入口证件查验和引导工作。

    9月16日至19日,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分别简称“东博会”和“峰会”)在广西南宁举办。场馆内外,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的938名志愿者在各自岗位保障会议顺利举行。

    “以更好的自己服务更多的人”

    9月16日,天还没亮,唐瑛蔓就已经从床上爬起来,准备出发前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5点半,199名志愿者准时在校门口集合乘车出发。唐瑛蔓所在的门禁管理岗是所有志愿者里每天最早开工的岗位。

    “虽然我们工作时间较长,但始终保持热情和笑容。”唐瑛蔓知道,他们守住的是展会的第一道安全关,也是不少参展商和观众对本届东博会的第一印象。

    参加志愿者培训时,唐瑛蔓用笔记下:“做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志愿者,以更好的自己服务更多的人。”东博会期间,她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展会期间,有一次入口闸机突然停电,唐瑛蔓立即对接工作人员和电工,并向排队的观众解释,安抚大家的情绪。10分钟后,闸机恢复供电,排队等候的观众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秩序。

    “大家都很紧张,但我要成为那个情绪稳定的人,积极主动地沟通。”唐瑛蔓坦言,那一刻她感受到了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责任感,要懂得换位思考,保持心态平和,这是东博会带给她最大的收获。

    在志愿服务中沉浸式感受东盟氛围

    上午8点半,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黎丫准时到达新闻中心,他和3名小伙伴一起负责对接媒体和嘉宾的采访,为自助工作区的媒体记者提供服务和帮助。此前,黎丫一听说东博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就报了名。

    新闻中心设有媒体专访间,黎丫要提前联系媒体记者和受访嘉宾,确认到达时间,提前确认好电路和灯光设备。“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确保采访顺利进行。”黎丫观察到,不少受访嘉宾是中国贸易、金融方向的企业代表,“不难看出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故事很多”。

    “东盟国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都是黄色的面孔,只不过眼窝更深了一些,胡子更多了一点。”9月7日,林锦冰开始在东博会物流管理岗从事志愿服务,负责协助办理运输车证,帮助展商的车辆顺利进入会展中心。“他们和我们一样,待人友善而且真诚,遇到问题也会和和气气地与我们沟通解决。”林锦冰说。

    林锦冰是南宁师范大学大三学生,目前正在学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她来说,这次志愿服务经历是一场专业的“大练兵”。“毕业后我打算走上国外讲台,做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使者,提前和外国友人接触,可以帮助我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和文化习惯。”林锦冰说。

    在等待手续办理的空暇时间,一些展商也会和林锦冰交谈。据林锦冰观察,中国参展商更多是把重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展品带到东博会,来自国外的展品大多数是咖啡、家具、水果等日用品和食品。

    “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感受到了我们的中国‘智’造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才能吸引这么多外国人来到南宁,来寻求合作的机遇。东博会也为我们了解更多的东盟特产和商品打开了一扇窗。”她说。

    00后志愿者和东盟国家的故事未完待续

    智能制造设备、新能源汽车、VR驾驶体验……场馆志愿者韦倩媛着实被数字设备馆展厅震撼了。谈起这几天的感受,韦倩媛感觉“科技强国”“碳达峰”“碳中和”这样的词汇并不遥远。

    震撼之余,来自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韦倩媛对待志愿服务工作并不含糊。每天晚上她都坚持练习英语口语,特别是涉及专业技术词汇的表达。她是数字设备馆里的展厅联络志愿者,为参展人员做指引工作。在她看来,简洁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水,我想要这个,哪里可以买到?”一名越南小伙指着手机里的图片,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向韦倩媛求助。她发现,东博会期间,不少外国人都主动用中文与志愿者交流。

    “刚开始我觉得他们可能是入乡随俗,到中国就学了几句中文,后面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简单,他们明明都带有翻译,可自己依然要用中文表达,甚至有很多人的中文很流利。”韦倩媛说。

    同样被外国人的友善感染到的还有在马来西亚国家馆做志愿者的浦智玲。浦智玲是一名大三学生,因为看重广西的区位优势,所以选择了在广西民族大学学习马来西亚语。这次东博会让她的专业也有了用武之地。

    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和外国人交流,浦智玲和她的同学们难免有些紧张。“去之前我们有很多担忧,害怕我们的马来西亚语不够流利,害怕做不好这份工作。”浦智玲坦言。但真的到了马来西亚国家馆,情况却和浦智玲预想的“天差地别”,“就算我们的表达出现一些小错误,他们也会微笑着纠正我们”。

    浦智玲发现,不论观众穿着正式与否,也不论观众是否熟练掌握马来西亚语,只要走进马来西亚的商品馆,他们都会热情地邀请人们尝一尝他们的特色产品。

    本届东博会落下帷幕,浦智玲手里攒下了很多马来西亚客商的名片,“在听到我的马来西亚语很流利后,他们都希望我毕业之后去他们那里试试。”这次志愿活动也让浦智玲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

    10月,浦智玲将前往马来西亚留学。东博会期间,一名马来西亚客商和她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并邀请她到家中做客,品尝正宗的马来西亚菜和咖啡。

    “我和东盟国家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浦智玲觉得,从东博会的志愿者成为中国-东盟交流合作的参与者,这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本报南宁9月1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王军利 实习生 郑全 记者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陈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