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用竹签串好的鱿鱼,用刷子淋上自制酱料,经过压板的反复按压煎烤,鱿鱼烤串儿在铁板上“滋滋”作响、香辣味儿扑鼻而来。在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敬德街青年夜市,“鱿遇”摊位的收款提示音不时响起。
24岁的摊主申春扬今年4月入驻夜市以来,月均收入两万多元,生意最好的一个月纯收入有4万多元。他说:“这多亏了青年创业扶持计划。”
这项扶持计划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团银川市委以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为契机实施的“青引力”计划举措之一。最近几个月,团银川市委千方百计为青年就业创业排忧解难、为首府凝聚青年人才,力促城市发展。
扶持青年创业为城市增添烟火气
申春扬高中毕业后没再上学,当过销售、送过外卖。他不甘心一辈子打工,梦想能自己创业,也物色过一些店铺,近5万元的年租金让他望而却步。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团银川市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如何深化共青团服务青年创业工作作为调研重点。他们组织团干部到个体创业青年集中的街区走访座谈,了解到年轻人的创业困难主要集中在项目选择和启动资金,最终确定在兴庆区敬德街夜市试点,推出青年创业扶持计划。
“当时听了就很心动。”得知有创业扶持,申春扬专门去了一趟敬德街夜市,联系团兴庆区委和负责运营的公司,很快就办好了创业入驻孵化手续。
4月的一天,春暖花开,申春扬的烤鱿鱼摊开火营业了。按照扶持计划细则,店铺的设计装饰、油烟净化器、铁板、操作台、冰箱等都是免费的,“就连包装袋,也是夜市街统一设计、免费送的”。
创业以来,申春扬每天从下午4点营业到深夜12点。烧烤、包装、收银,都是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会找家人来帮忙”。没顾客的间隙,他就拍摄发布一些短视频,推广自己的摊位。
团银川市委青发部部长杨柳青介绍,青年创业扶持计划主打“0费用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但背后有激励机制。经商定,夜市街运营方根据创业青年的摊位经营情况,评估孵化期限。孵化期内,免收租金和管理费。月营业额稳定并达到一定标准,视为孵化成功。创业青年从营业额中向运营方逐步返还设备费用。
申春扬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创业孵化,“这些扶持政策帮了我的大忙。目前这里还缺手工品相好的餐饮摊点,希望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加入敬德街夜市。”
在西北省份经营户外夜市,秋冬季降温是不利因素。为此,团银川市委与运营方商定,对青年创业店铺的品类作出“竞业保护”规定,同类项目限定1家经营。“近半年积累了一些老顾客,我不愁秋冬季的销量。”申春扬说。
杨柳青介绍,截至目前,敬德街夜市青年创业扶持计划第一期已孵化5家青年创业小店,运营良好、经营稳定。“下一步,将争取孵化10家以上,并助力他们推广宣传小店品牌。”
以赛促建激发青年创新活力
“年轻人投身农业领域创新创业,技术、人才、融资是‘三座大山’。”今年37岁的李晓飞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回家乡银川参与创办了两家农业科技公司。
2021年,他与创业合伙人马迪筹备实施“闽宁镇农光互补一体化科技绿色种植基地项目”,但创新之路走得并不轻松,“就拿架设新能源设备来说,工程复杂,且产出收益未知,要花大量成本说服村集体和村民。目前正在立项环节。”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团银川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将“青引力”促双创工作确定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
团银川市委书记马小平和团干部多次与在银川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留学回国人员、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大学生等青年群体聊近况、问需求。
他们了解到,像李晓飞这样的宁夏籍青年,从创业生态更优渥的城市返回西北家乡创业,要过心理关;在专业领域做出一定成绩,并得到业界认可,更要过资金关、技术关。
为此,团银川市委今年积极联合自治区就业与创业服务局、银川市人社局、银川市总工会、银川市就创中心,组织李晓飞等年轻创客参加银川市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以赛带创、以赛促建,让他们有机会展现创新智慧、释放创造潜能。
7月上旬,李晓飞和马迪带着“闽宁镇农光互补一体化科技绿色种植基地项目”,站上了银川市第十二届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的舞台。他们借助信息技术,给智能温室大棚架设光伏新能源设备,实现了并网发电。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农光互补一体化能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李晓飞介绍,参赛项目的创新设想是,在智能光伏基地种植人参、三七等高附加值产品,走“观光采摘+科普基地+研学/农+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历经路演、评委问答、现场答辩,8月10日,李晓飞和马迪的创业管理、营销管理、财务分析、团队合作赢得了评委的肯定,获创业组二等奖和1万元奖金,“拿到这笔钱后,计划把项目往前推进一步,邀请专家到闽宁镇开展实地技术指导。”
赛后,杨柳青根据大赛政策,向李晓飞推介了“青农贷”资金扶持项目。
“这次参加创业创新大赛,提升了自己项目的业内知晓度,也得到了专家的技术指导,还对接到两家有农业创新合作意向的伙伴。”李晓飞说,我能感受到团组织的关怀和银川市良好的创业氛围,“希望未来增设人才服务港,一站式办理人才引进与认定手续。”
持续向青年学子释放引才聚才信号
今年6月底至7月初,宁夏迎来了50多支自治区外高校的“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很多队员是宁夏籍学子。
团银川市委通过与这些青年学子交流了解到,大家都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情况,但缺乏全面了解家乡就业岗位、创业政策信息的平台,甚至有毕业生错过了一些机会。还有些学子希望在寒暑假或毕业前,参加家乡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和实习锻炼,但参与渠道不太畅通。
为积极服务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团银川市委联合银川市委人才工作局在8月4日建立并启用了首批50座银川“青引力”高校联络站,每个站设站长、副站长各1名,打通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
20岁的李美涵就读于华侨大学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高中毕业于银川市第二中学,7月初看到招募信息,就向团银川市委递交了申请,被确定为联络站站长。
李美涵在大学担任班长,经常参与学生活动,“相信自己能统筹规划好联络站的工作,当好团银川市委和华侨大学宁夏籍学子的‘沟通纽带’。”
8月以来,她建了联络站QQ群和微信群,及时发布银川的一些实习、就业信息。
团银川市委副书记马迎聪介绍说,未来,团银川市委将依托“青引力”高校联络站,组织开展寒暑期家乡发展观摩、“返家乡”社会实践、政务见习、企业实习等活动,以此凝聚宁夏籍学子和想来宁夏就业创业的学子。让他们深入了解银川,进而能留在银川就业。团组织还将提供更多服务,努力让银川成为青年愿意来、高兴留、有预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