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若一 宋莉
夜色渐深,西安城墙在灯光的映衬下愈发迷人。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在600多年的沧桑岁月里历尽风霜却仍坚强屹立,让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为之惊叹。
西安城墙能完整保留下来,实属不易。由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修筑方式,大部分城墙段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勘察和严格的科学施工,导致城墙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一系列病害;加之西安地区湿陷性黄土特点和后期利用过程中的不当措施,更是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保护体系。经过对以往修缮工程的不断回顾与反思,相关部门对西安城墙实行了“1+n”巡查工作模式:“1”是负责巡查工作的文保部门,“n”则是城墙管理机构全体职工乃至普通游客及市民,让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早解决问题。
“在巡查机制健全的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三千多个数字化监测点,我们对包括古建、墙体、护城河周边、甚至地铁对城墙的影响都进行了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建立起多行业专家的研判机制。”西安城墙管委会副主任吴春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城墙保护的专家组与地铁、人防、交通、勘察等部门的联动联席研判,确保对城墙病害了然于胸的同时,更能第一时间应对各类突发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保护方案。
吴春回忆,几年前的春节期间,平日里监测数据一直相对平稳的马面(城墙外侧凸出于墙体的墩台)突然发生了数据的断崖式变化,监测部门立即向西安城墙管委会发出预警。专家组迅速召开会议,到现场研判,采取加固措施并对马面进行了维修。在维修后至今的3年时间里,监测数据均保持正常。
“监测预警机制让保护关口提前了,也让我们由原来的抢救式的维修保护向预防式保护过渡。这样就可以尽量延长维修时间,使这份遗产能够保持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吴春说。
保护古城墙不仅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也需要先进理念的加持。除了用仪器监测城墙的实时变化,西安城墙管委会还在策划筹建“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管理平台项目,希望整合离散物联设施和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数据资源的生产、存储、积累和数字化文旅新场景应用。
“它实际上是一种文物保护的理念。我们把所有的历史资料,每一次的保养维护的施工图,以及所有的监测数据全部进行数字化,上传到‘数字方舱’平台上。此外一些文创研学活动,还有临时的展览都会在我们的数字系统里全部集合,放在‘数字方舱’里。这样在指挥中心就可以全面地掌握现场情况,同时进行综合指挥。”吴春介绍。
据了解,截至8月底,“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项目已完成综合态势首页页面的UI界面设计工作以及文保、文旅、防汛、应急四类场景的第三方实时数据系统端口对接工作的70%。
保护与整治、开发、利用好城墙并不矛盾。西安城墙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好城墙,不是让它安全沉睡在古城四周。景区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历史的风采。西安城墙像是一位年迈的智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也期待着它在未来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