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摆在委员们面前接受审议的,是一份换届之年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与往年不同,不仅要回顾过去1年的工作,还高度浓缩了过去5年的工作。
这5年,也是全国政协频频出现“首次”的5年。今天,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报告中谈到的第一个“首次”是:“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全面加强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首次召开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制定《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2019年,在人民政协诞生70周年之际,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是人民政协历史上的首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会上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此后,“专门协商机构”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明确定位,成为人民政协发力的方向。今天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介绍了“提升政协协商质量,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成效,其中提到,过去5年,全国政协举办的重要政治协商活动就有105场。
除了公众熟悉的一年一度的全体大会,全国政协形成了层次丰富、种类多样的协商议政格局,协商活动频次更加密集,协商程序更加优化。
报告透露,为了拓展协商深度,十三届全国政协创设专家协商会,建立参政议政人才库,组织跨界别、跨领域专家委员开展小范围、多轮次协商74场。
专家协商会是2021年出现的,成为全国政协众多协商平台中的一个新品牌。去年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就显示,设立第一年,专家协商会开了36次,“一些重要成果得到肯定和采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专家协商会选择的议题都是战略性、前瞻性的,如关系重大的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等。据全国政协办公厅介绍,这种小范围闭门协商会形成的一些重要成果,会及时送交相关部门。
今天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还指出,2022年,全国政协召开了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11场,举办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11场——这两项工作,都是十三届全国政协开创的。
其中,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5年内举行过39次,通常是邀请各部门负责人向委员介绍情况。如2022年7月,第三十七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的主题是“加强未成年人权益的综合保护”。民政部和教育部副部长应邀到会,通报了工作最新进展和存在的短板。委员们就建设全国统一工作信息平台、完善入职查询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拓宽了委员知情明政的渠道,也在各部门和政协委员之间搭建了凝聚共识的平台。
5年来,全国政协着力搭建“不受时空限制”的协商平台,推出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创设并组织远程协商会17次;首次围绕“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开展专题民主监督,“助推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落实”。民主监督的议题包括社会适老化改造、优化营商环境、黑土地保护等10个方面,迄今已形成一批民主监督报告,不少真知灼见引起中央领导重视。全国政协办公厅向记者介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将持续5年,不会因为换届而受到影响。
以高质量协商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取向,体现在履职的方方面面。今天下午,全国政协常委会的提案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持续提高提案质量”。
为此,全国政协推出了多项举措——出台了提高提案质量的专门文件;自2019年实现历史上首次由全国政协主席领衔督办重点提案后,进一步完善全国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牵头督办重点提案的工作机制,5年来,18位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了84项重点提案。
5年前,全国政协台联界别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取消台港澳同胞就业许可制度的提案》,立即引起极大重视。同年,国务院就取消了这项许可事项,此后,台港澳同胞在内地就业不再需要办理《台港澳人员就业证》。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涌现出的标志性提案之一,很快入选了2019年评选的全国政协成立70年来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这项评选以及表彰年度好提案等探索,本身就树立了提质增效的风向标。
过去3年,在各类协商活动中表现出色的60位全国政协委员,获得了“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这是十三届全国政协探索建立委员履职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今天的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介绍,与此有关的举措包括完善委员履职档案、履职情况统计、常委提交履职报告等制度,“委员队伍面貌焕然一新”。
报告还指出了工作中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包括“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政协协商效能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等,“建议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改进”。
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这样向中外记者解释:政协工作是“接力赛”,需要一届届政协委员接续奋斗,“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委员的手上”。
本报北京3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