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山脊上的守灯青年

中国青年报  |  2023-01-30作者:邢婷 董鑫 陈国鑫

    “月光轻轻绕过车窗/照射在安静的脸上……还有谁在快乐地/坚持信仰/还有谁在快乐地/继续歌唱。”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铁路青年,高唱着原创歌曲《火车日记》,缓缓行走在高低起伏的山脊上。

    在我国西煤东运重要通道瓦日重载铁路上,有一座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小站——郭家沟站。这里,一支年轻的信号小分队终日扎根大山,与铁道为伴,每天翻山越岭巡检信号灯,保障着电煤列车的运输畅通。春运期间,随着电煤运输量持续增加,他们的工作也变得愈加忙碌。

    32岁的毕研菲是济南电务段郭家沟信号工区的工长,在工区里年龄最大。春运期间,他和工区13名小伙伴担负着7座车站、200公里线路上73组道岔和155架信号机的养护任务,这些“红绿灯”分散在高桥、深山、隧道之中,每月至少要巡检一遍,每段路都是挑战。

    1月12日这天,这些守灯青年再次顶着寒风,踏上了早已熟悉的巡检路。对毕研菲来说,从他2014年参与瓦日线建设至今,这条巡检路已走了整整8年。最初,这个工区的6名职工都是90后小伙子,当时职工宿舍还没建成,他们只能租住在沿线村庄的农户家里。

    铁道线上每间隔两公里就有一架信号机,为火车司机指引方向,一旦信号灯出现问题,整个运输秩序就会被打乱。也正因如此,毕研菲和工友们都常说:“我们守的不仅是信号灯,更是万家平安。”

    养护信号灯时,他们需要通过作业门进入铁路线路,而这些作业门往往都藏在大山深处,看似很近,其实需要翻几座山头才能到达。背着30多斤重的检修工具徒步前进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

    在山路上行走,体力消耗比较快,常人不到半小时就会气喘吁吁。走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如不掌握些技巧,容易扭伤脚或跌倒摔伤。日子一长,毕研菲和工友们琢磨出了不少“窍门”:呼吸要配合脚步,上山小琐步、下山鸭子步。“爬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翻过山脊眺望远方的时候,能够找到勇于挑战自己的乐趣。”毕研菲说。

    为了少走弯路,细心的毕研菲用手机地图定位出准确详尽的路线,生成二维码,工友用手机扫码就能获得藏在深山里的桥梁、隧道的精准位置,他也由此赢得了“活地图”的美誉。

    21岁的韩毓婧是一名新入职的信号工,来到郭家沟信号工区还不到半年,是毕研菲的徒弟。她性格开朗,酷爱音乐,大学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刚来到工区时,偏远的山路、闭塞的交通,一度让她打起了退堂鼓。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韩毓婧才慢慢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改掉了睡懒觉的毛病,学会了下厨做饭,尝试着和信号灯交朋友,和绵延群山做伙伴。有时也会靠唱歌疏解心结,她把心境写成歌,创作了一首《火车日记》。

    “第一次跟着师傅到西铁车2号隧道作业,让我记忆犹新。”韩毓婧回忆。这条隧道全长7.8公里,是山东省内最长的铁路隧道。春运期间,每天会有30趟货运列车穿行其间。

    为方便检修和处理应急救援,隧道中间设有一条660米长的斜井,可直达隧道底部。进入斜井犹如密室探险,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着头上作业照明灯的微光前行。为了给自己壮胆,这群青年经常在斜井里唱歌,一首歌的功夫正好到达隧道。韩毓婧哼唱的《火车日记》慢慢成为大家往返隧道的伴行曲,让每个人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

    隧道内不时有货运列车穿行,疾驰的列车扬起巨大粉尘,因此,进入隧洞必须戴好过滤式面罩。而万吨列车长达100多节,穿过隧道需要5分钟,每趟途经,队员们都要在避车洞内躲避。隧道分布着200多个检修点,他们边巡检边躲避,相互提醒,一旦发现隧道中的信号灯有隐患,便协同配合、争分夺秒,再难也要更换排除。

    “师傅说一趟车都不能从咱手中耽误,一趟万吨列车背后就是万家灯火。”正是这句话,让韩毓婧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找到了师傅和工友们扎根这里的动力,努力尽快完成一名学生到铁路工人的角色转变。

    1月8日,春运第二天。小分队按照计划巡视田庄水库特大桥上的电缆径路并绑扎电缆槽盖板。大桥高40米高,电缆槽盖板固定在桥护栏的外侧,需要职工系好安全带,将身子探出到桥外面进行绑扎。这对于信号工而言,是一项技术、耐力、胆量的综合考验。

    第一次上桥的韩毓婧看着脚下的深谷不免胆怯。“别看下面,向前看!”师傅毕研菲叮嘱,“今天,我就教你如何绑扎。”

    当天的气温低至零下3摄氏度,尽管穿上了冬季防寒服,凛冽北风还是吹得人直哆嗦。毕研菲先系好安全带,扶着桥上的护栏,慢慢将身子探出去,左手将铁丝从电缆槽的底部穿过,右手将铁丝接住,并用钳子将其拧紧……

    韩毓婧紧盯师傅的动作要领,不时按要求把工具送到师傅的手中,此时的她慢慢忘记了害怕。“师傅!”看到毕研菲绑好一个,韩毓婧马上就开口提问,对于这个急性子的徒弟,毕研菲立马现场解答。韩毓婧也愈发自信起来:“下次这样的工作,我也来试试。”

    “每次春运,我们都要让工区有家的温暖,这样大家才不会想家。”在毕研菲和工友们看来,“做饭,就是生活中的浪漫”。

    到工区后,大家伙一齐动手,切菜的、煮饭的、剥葱的、砸蒜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不一会儿,糖醋排骨、红烧肉、一鱼三吃摆到了桌子上。所有人围拢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品尝起了美食。舌尖上的美味、欢快的歌声,汇聚成绽放青春的“快乐大本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通讯员 董鑫 陈国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