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个春运开启。来自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运客流总量预计为20.95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
离乡在外的打拼者,迎来和家人久别重逢的春节。返乡的旅客们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礼品、特产,还有带着给亲人的医药用品。熙熙攘攘的人群鱼贯而至不同的检票口,坐上不同车次的列车,向“家”奔赴。
流动的中国年,浓浓的春节味儿,升腾的烟火气,诉说着久别重逢的欣喜与期盼。春运大潮中,人们步履不停,留下为生活、为希望、为梦想而奔波、打拼的足迹。
--------------
思念:“必须好好陪陪家人”
“说真的,老想回家过年了!”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北京的各大火车站已是人山人海。步履匆匆的进站人群中,穿着厚重保安服的王康永举起手机,以北京站为背景拍照。
“来北京这么久也没去转转,现在就要走了,和北京留个纪念吧!”王康永憨笑着。从山西运城老家来北京打工,已3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今年,他终于踏上了归途。
北京丰台站大厅里,庄新文和庄新林正在候车,他们身边摆放着的巨大包裹格外引人注目。四五个包裹里满满当当地装着被褥、衣物、锅碗等各种物件,兄弟俩把这些撂成小山似的行李用麻绳紧紧裹在特地买来的小推车上,这是他们在外打工3年来的全部家当。他们要在北京转车回老家内蒙古。
提起家乡,那里一望无际的草原、天朗气清的夏日、欢聚赛马的盛况和滋滋冒油的烤全羊,都是他们由衷的骄傲。
2020年,庄新文和庄新林离开老家,来到合肥市肥西县一家冰箱厂打工。冰箱厂分白班和夜班,每班工作11个小时,每小时21元。后来由于疫情厂里效益不好,工资降到每小时19元,值夜班可以比白班每天多拿10元补贴。为了多挣这10元,弟弟庄新林坚持干了将近一年的夜班,结果患上了高血压。“买完药算了算,发现划不来,想了想还是不干了。”庄新林有些无奈地说。
为了“多挣点钱”,兄弟俩争取每一个机会。每年春节,冰箱厂有一个名为“开门红”的奖励,初七能上班的员工会多发400元奖金。疫情期间,兄弟俩一直没有回家,既不愿“给家里人添麻烦”,也怕回家后万一疫情严重起来,错过这份“开门红”。
但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长久地积压在兄弟俩心中。庄新林有一个12岁的儿子,提到儿子,他那张硬朗的脸上温柔起来:“我知道儿子特别想我,他经常给我打视频,一打就哭鼻子,对我问这问那的。”在儿子面前,庄新林不会表露太多情感,但背地里,这个内蒙汉子偷偷流了好几次眼泪。
不舍与家人的长久分离,今年兄弟俩决定回家,在家乡找一份营生,好好陪在家人身边。
在车站来往匆匆的人群里,苗丽独自在墙边站着。“我是来北京看儿子的,现在正打算回去。”苗丽说道。
提起儿子,苗丽一脸心疼。她的儿子在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工作,正是“拼事业”的年龄,业务繁重的他一年到头也腾不出几天休息时间,今年过年也无法回家。思儿心切的苗丽决定来北京看望儿子。短短3天相聚,苗丽不愿把时间花在游玩上,只想牢牢抓住陪伴在儿子身边的每分每秒。
父母思念孩子,孩子也同样牵挂父母。提起独自在老家的父亲,在北京工作的赵兰眼里闪着泪花:“我妈去世后,家里就只剩下我爸一个人。他也不会做饭,我经常担心他在家吃得怎么样,但我又回不去,一直特别愧疚。”
因受疫情影响和工作繁忙,赵兰已经3年没回过家了。上一次回家过年时,赵兰的母亲还在世,一家人温馨团圆的一幕历历在目。这次春节,她要回到没有母亲的家里,“我至今都不敢想这个事”。赵兰决定,今年春节要好好陪陪父亲,“这次回去,我要教会他做几个菜。”
责任:“我首先得保证把旅客送回家”
这天下午四五点钟,在北京丰台站南来北往的人流里,戴着医用防护帽、穿着笔挺工作制服的贺诚,坐在候车厅角落的椅子上休息,他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准备乘车返回宿舍。
贺诚是一名高铁司机,今年春节他只有半天假期,对他而言,工作8年来这已是常态。贺诚难得回家,车停在哪儿,他就在哪儿落脚,“说实话已经习惯了,其实和同事过年也挺开心的,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谈心,单位也会给我们发些饺子、水果什么的。”
但今年,贺诚的心被家牵住了。去年9月,他的孩子出生了,现在刚刚4个月大。提起这件事,贺诚非常愧疚:“我老婆怀孕、生产几乎都是她一个人,我都没怎么陪她,现在孩子这么小,我也没在她身边。”虽然和家人聚少离多,但他觉得这是作为一名高铁司机的职责所在:“我首先得保证把旅客们送回家。”
还有很多在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在某医院耳鼻喉科工作的邢莉莉也是三年没有回家。“现在看耳鼻喉的人特别多。”三年来,邢莉莉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更别提抽出时间回家。在河北廊坊的父母心疼女儿,时不时跑去北京看她。
如今,邢莉莉终于获得久违的假期。她打算趁这个难得的机会,和几个同事出去旅游:“毕竟今年春节难得放假,以后大家又开始轮流值班了,想再聚一起出去玩很难了。”
有人因为工作的责任无法回家,也有人因为家庭的责任选择回家。想起获悉父亲病重的那一天,杨华至今心痛:“去年10月,我父亲病重,因为坐不了公共交通,我只能开车回家。从北京开到江西要10个多小时,开到半路就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缓了四五个小时才能继续开车。”
处理完父亲的丧事,他决定放弃在北京的事业回到老家。“父亲不在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男人,现在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需要我照顾。”放弃多年的积累回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他却依然保持乐观:“反正只要有手艺在,在哪都能找到活儿干。”
梦想:“今年肯定会比去年更好”
听闻国家对新冠病毒“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西南交通大学大二学生林涛迅速策划了一场“圆梦之旅”。他是一名铁路爱好者,对看到的每一辆列车的型号、特点如数家珍。
提起“圆梦之旅”,林涛的眼睛里闪着光:“我们西南主要是成昆铁路和宝成铁路,沿途景色多为高山深谷,就想来北方,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色。”2022年12月26日一大早,林涛和朋友乘坐成昆复线峨冕段首发车开启旅程。他们一路向北,历经甘肃、陕西、内蒙古等地,看过包兰线的夕阳,越过具有百年历史的京张铁路,打卡中国第一代内燃动车组……最后,他们来到北京,特意乘坐“瑞雪迎春”号冬奥列车返家。这一趟旅行让他“心满意足”。
而对问顺全而言,哪怕历尽艰辛,他也没放弃追寻自己的小梦想。1988年出生的他,已经在北京打拼了15年。2007年,他从甘肃陇南的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做月薪450元的餐厅服务员,经过多年打拼,现在他已经是3家面皮店的老板。
2019年,抱着“让北漂老乡吃到家乡味道”的念头,问顺全开了一家甘肃面皮店。最初,因为选址不佳,第一家店只开了4个月就遇挫,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回到兰州考察了两个月,又改良了面皮味道,让小吃能够符合来自五湖四海的顾客口味。他还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实时直播后厨面皮制作过程,吸引了许多粉丝下单。如今,一家店一天就能送出100多单外卖,微信里有两万多“忠实粉丝”。
“这3年是有点难,但是大家都扛过来了。”说起年前“顾客多了,烟火气回来了”的情景,问顺全感慨万分。对于未来,他充满信心,“有钱没钱都得回家过年,这次回老家准备再开发、研究些新口味,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干!”
心若在,梦就在。春运大潮中,无数“追梦者”在路上。在北京丰台站,快递员王斌、邓林和汤元正准备结伴回老家黑龙江大庆过年。两年前,3人结伴来到北京,在他们看来,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地方。王斌发现,北京的快递单数多且单价高,他们可以赚到比在老家更高的收入。快递员送一天货赚一天钱,过去几年的疫情,对他们的收入或多或少有些影响。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选择年后回到北京,“今年肯定会比去年更好。”快递员邓林笑着说,“北京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只要你够勤快,就能挣到钱。”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