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日记】为何今年人们对“烟火”爱得如此深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3-01-17作者:马伊菲

对于期盼过年的人来说,“烟火”往往有两重含义。第一种意味是在空中绽放的烟花爆竹,第二重含义是“烟火气”。尤其是这个春节,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深沉地爱着烟火,期待烟火中的正常生活。

先说说第一个烟火,我们在各大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在其庆祝活动中自然少不了放烟火。实际上,烟花爆竹在古代的作用更多是用于驱病、避邪。早在汉朝东方朔《神异经》中记载:“西方深山中,有人长尺余,犯人则病寒热,名曰山臊。人以竹箸火中,熚烞有声,而山臊惊惮。”那时的人们带来寒热病的病魔称为“山臊”,认为燃放爆竹可将其驱之。类似地,《荆楚岁时记》中已经有在春节放烟火的习俗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后来,放烟花逐渐从一种驱邪仪式变成了人们庆祝、表达喜悦的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但在今年,人们放烟火的意图好像又再度回归了它的文化本原。比起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更希望用烟火驱除给人带来病痛的病魔——就像古时候的人曾经做的那样——只不过驱除的对象从“山臊”变成了“新冠病毒”。正因如此,最近大家对烟火表现出的热情似乎远超以往。据我回家后的观察,往年烟花爆竹的燃放在春节期间才达到高峰,尤其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五迎财神这两天。可今年自从元旦以来,我所在的小区烟花和鞭炮声就几乎没停过,不难想象过年那几天定会来得更加“猛烈”。在我看来,大家对烟火的情有独钟不仅只是遵循春节的习俗,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人们迫切希望驱除病毒、赶走霉运的愿景,正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一样。

第二个“烟火”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烟火气”,意思是富有生活气息。不少新闻媒体最近都在发文称“烟火气回来了”,“烟火气”这三个字甚至被《咬文嚼字》评为2022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字面上来讲,“烟火”分别指是炊烟和炉火,二者均与饮食有关。因此,餐饮行业可谓是评价“烟火气”的风向标。

经历了战疫的一番“洗礼”以及漫长的恢复期,我终于在不久前“敢于”外出,去商场吃饭。然而,作为一名美食爱好者,我却意识到如今在外吃饭的选择十分有限。为了照顾脆弱的喉咙,辛辣刺激的一律被排除在外;考虑到消化系统的不适,也只能与油腻的食物说再见。再看我平时常去的两家川菜馆,一家的生意异常冷清,而另一家则干脆关门歇业。面对诱人的美食,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是近期的一大遗憾。除了作为食客自身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同样不容小觑。我们好不容易才选了一家口味适中的餐厅,点了几样菜,却被告知其中的好几道都不能做——原因是前段时间店里门可罗雀,导致有许多不易储存的食材后厨都不敢进货。换句话说,顾客的增多反而让饭店有些“措手不及”。此外,就我最近外出堂食的观察,餐厅中服务人员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他们和你我一样都经历了病毒的侵扰,不少店员还没有完全恢复到能上岗的状态。

我想说的是,所谓的“烟火气”,并不是一个轻飘飘的概念,而是由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共同努力创造出的一种有生命力的状态。正如同煲一锅汤需要慢慢地熬,“烟火气”也需要一点点地聚拢。待每个人都重拾所失去的活力,“烟火气”才算是真正回来了,想必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所期盼的。

责任编辑:王俊秀,聂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