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结合,叫“铸魂”遇上“树人”!1月4日,中国青年报社连续12天的跨年可视化联播活动进行到第十天,恰逢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召开,当天的主题“铸魂·树人”正好贴合会议精神,当晚的直播第一时间播发了会议消息,并在生动、活泼、动人的思政课节目中实践“大力唱响强信心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会议精神。“树人直播”恰逢重要会议,这种及时呼应不是巧合,而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日常报道实践的一次缩影式呈现!我们365天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作品、每一次可视化创新,都不忘树人使命,都贯穿着媒体的铸魂追求。
陪你慢慢变好,12天的陪伴收到的反馈令人欣喜。“铸魂·树人”那期节目很快登上了快手热榜,拆条视频总计传播量超2407万。12天,13场直播,观看量5000万余次,碎片化传播及话题阅读量等全网总曝光量超13亿——最让我们兴奋的不是这些数字,而是数字后每一个具体的年轻人,以及点赞中包含的强信心主旋律。12天的直播里,满满都是青年奋斗的身影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当我们在“美丽青年乡村教师”寻访活动中看到孩子的茁壮成长,在街采中看到恢复的烟火气和听到“工厂订单激增”的好消息,无比感动!靠近你,温暖我,“陪你慢慢变好”以深情凝视的方式让年轻人彼此温柔相待。
有一种骄傲叫“正能量不断成为热搜”!5名“张桂梅式”乡村教师全部登上微博同城热搜,这是最让人感到骄傲的看见!刘传健说“突发事件那一瞬间的选择并不难”,老院士说“国家需要的都是值得做的”,这些故事都在全网刷屏了,无数年轻人都听到、看见了。可视化的核心是“看见”,我们所有的可视化努力,都是为了让你看见,让更多年轻人看见!
一、我们首先努力看见年轻人,把“看见身边的年轻人”作为可视化方法,找到、陪伴、服务好更多年轻人
“陪你慢慢变好”这个跨年直播的主题,就是本报一群年轻人投票选出来的,他们是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慢慢变好的期待、对向上向善的信心,代表着广大年轻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世界。连身边的年轻人都看不见,何以懂更多年轻人?千万不能“你看云时热切,你看我时眼盲”,我们深知,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年轻人更能彼此看见。我们把这12天的联播交给报社最年轻的一群小伙伴,年轻人策划,年轻人导演,年轻人采访,年轻人主播,年轻人评论,年轻人剪辑。
“身边的年轻人”是我们看见“远方的年轻人”的方法,梦想豹变,铸魂树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当我们看到年轻小伙伴在“青春小店”热情投入的身影,看到小伙伴编辑时眼里含着泪水,我们知道这种热情与感动会传递给电脑和手机前的小伙伴,又从那些小伙伴传到更多人心中!在“奋斗·家园”模块,一场关于“震后的小村庄正在慢慢恢复元气”的连线让不少青年动容。我们“阳康”不久的年轻记者采访泸定震后重建的村庄书记,书记身体也有不适,双方一边连线,一边咳嗽。但看到令人振奋的震后恢复画面,年轻的记者很是感动。对她来讲,这次采访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一次印象深刻的党课。作为记者,这些感动和感悟都会融入她今后的报道。
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在这场“中青报可视化年度大戏”里,经过一年可视化重塑的年轻采编精兵几乎全员上阵,收获满满。有的领悟“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有的感慨“作为一名新记者,我也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职业使命”,有的分享“点开视频,当‘一键三连’亮起,不断修改带来的烦恼皆为浮云”。年轻人的热情、创新和坚毅每天都在感动着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代年轻人“强国有我”的奋斗使命和青春担当。
看见是彼此的,被看见是有“资格”的,看见了年轻人,年轻人才不会抛弃我们,才会信任地“陪伴”。10多亿的阅读量、数千万的视频观看量,就是心与心的共鸣、年轻与年轻的陪伴。
二、努力让年轻人看见,让正能量、好活法、强信心、主旋律被看见
有人悲观地认为,正能量常常意味着低流量和无流量,负面情绪在网络上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主旋律的故事常常被淹没在娱乐至死的信息洪流中。这些年,我们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我们加速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我们做深做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探索云端大思政新模式,就是为了打破那种传播困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让强信心和主旋律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被看见。
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投向未来。成立之初,我们的党便将青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缔造并领导了共青团,创造了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荣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深远考虑,始终将青年和青年工作摆在民族复兴的坐标上来看。我们的媒体融合和可视化努力,无论是“青年大学习”,还是“大思政课”云平台,都是在这个认识高度上加强建设,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年轻人集中的地方努力进行思政耕耘,打通话语体系的隔断,打通舆论场的次元壁,实现网络思政连通实践,引导广大青年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在这一次跨年联播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可视化积累的成果,那些“陪你慢慢变好”的故事不仅在传统平台收到读者反馈,更在年轻人集中的社交平台获得热烈回应。每天占据的微博热搜,抖音居高不下的讨论热度,小红书上的深情笔记,快手上的视频分享,知乎上的真切提问……感动我们的不仅是数字,更有“温暖的故事在年轻人最多的地方传颂”的传播成就感。节目中,一名创业青年在回首创业历程时提到“大学毕业时自己更多追求个人理想,如今他更关注如何回馈国家和社会培养,希望从事的工作能与国家未来发展相结合”,当时我们想到了节目中92岁的院士杨士莪说的“国家需要的都是值得做的”。穿越历史的精神对话,变化的是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续写华章,这就是爱国人格在思政中的传承,强信心主旋律的动人乐章!
跨年时刻,广大青年网友在联播活动中聆听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新年贺词,年轻的网友们也热情参与着#陪你慢慢变好#话题,发表“个人新年献词”。这种热情让我们看到,媒体技术在迭代,平台在焕新,年轻人逐新而居,媒体融合转型的步伐要跟得上年轻人的步伐,才有能力赢得年轻人的喜爱、信任并让其驻留。跨年直播的实践更让我们坚信:青年在哪里,中青报就必须在哪里,被主流年轻人看见,舆论才能成为主流。越想在网上有更大的传播效果,越需要在网下践行“四力”,用脚调研、用笔还原,去除“爹味”“教师爷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真实朴实平实的表达中吸引青年。
三、努力让年轻人从直播中看见自己的痛点被关注,这是更深层次的可视化
我们知道,互动是互联网的生命,对话是新媒体的本质,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可视化活动不是“我播你看”“我说你听”,不是“我定主题,你来观看”,而是相互陪伴中的对话。这也是我们可视化一直以来的追求,不是让青年来看我们的报道、让阅读量数字好看,也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视频,而是青年真实生活的可视,让青年从报道中看到自己的痛点被关注了,看到“自己关心的话题受到了媒体的关注”,看到“自己焦虑、迷茫、关怀的事情在报道中得到了反馈”。
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少不了“成长的烦恼”,这一次的跨年联播无论是情景剧场景的设计,还是心理对话,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细节的选择,都努力追求“青年痛点的可视”。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就业之难,“跨越·职得”“青春·小店”等板块,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创业“锦囊”,邀请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解读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进展,邀请北京、广东顺德等地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本地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利好政策。看见发展中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满足当代青年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跨年联播“追光·守护”模块中,不仅探讨了“你的婚姻谁做主”“如何保障快递小哥的‘清凉权’”等话题,还有青年发展型城市解读、青耘助农直播带货、就业岗位展播、创业政策分享、心理课小贴士等服务板块,努力以“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的诚意去回应实际问题。从就业的迷茫,到内卷的困惑,再到创业的艰难,还有战“疫”进入新阶段后的挑战,通过案例分析、青年街采、专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精准式触达青年,直戳痛点,指点迷津。读不进去的书,陪你去读;找不到的工作,陪你去找;解不开的心结,陪你去解;被侵犯的权益,陪你去捍卫。
四、让年轻人看到更大的世界、更好的未来,有更强的信心,让世界看见年轻的中国,这是我们可视化的更高追求
年轻人通过媒体这个“视窗”看到世界,《选择职业要有择一业终一生的志向》这个节目,让择业迷茫中的年轻人看到一束光;《沙漠深处的孩子问,老师你会不会走?侯朝茹许下承诺》这段视频,鼓舞了很多跃跃欲试投身基层的志愿者;“医生陶勇将自己治病救人的梦想变成了创业项目”“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创业者”这些文字,在创业者心中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这些热烈反馈让我们看到,不仅思政课能可视化,对年轻人来说,梦想和未来也能“可视化”。
所以,做每一个节目,写每一个字,上传每一段视频的时候,我们都有这样被年轻人凝视、不负这种凝视的责任感:我们做的不仅是报道,是带来一束光,打开一个世界。
既是让中国年轻人看世界,也是让世界看中国,看中国年轻人!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多年前就说过:“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在这个共鸣与影响过程中,中国青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我们跨年联播和可视化呈现的一个重点,搭建桥梁促进中国青年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努力讲好中国青年故事,让世界看见年轻的、充满活力的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形象。跨年直播中,我们的年轻评论员谈起一个留学中国的哈萨克斯坦青年感谢“中国让他在更大的舞台上实现了人生价值,中国成就了他的梦想”时,自豪溢于言表!
当我们看到传统戏剧、古风唱腔在短视频平台上如此火爆,看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具体为一个个触动人心的鲜活画面,看到年轻人谈起爱国、谈起中国式现代化时那种骄傲的面孔时,更深刻地明白,心怀“家国天下”,牢记“国之大者”,年轻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的涵养,中国实际需要用脚去丈量,传统需要以看得见的方式被传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着广阔的可视化空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可视化有太多待破的题,我们任重道远!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融媒云厨热气腾腾热火朝天,中青报上上下下全员“下厨”,以只争朝夕的主动感和紧迫感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我们熬了12个日日夜夜,就是为了被你看见!其实,何止12个日夜?是365天,是无数个365天。我们打开了青年化阐释的心扉,打开了可视化传播的大门,在“融媒云厨”“青春小店”等你,在每天的版面上等你,在24小时中青报全媒体关注中等你!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