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家乡的实习岗位

贵州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家乡的实习岗位 向下扎根 “扬帆”基层

中国青年报  |  2023-01-06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利用寒暑假,大学生刘光轩昂第一次以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医院。这名学历史的大三男生报名参加了“扬帆计划”,希望锻炼一下自己的交流能力,选择了“导诊”岗位。

    同样参加“扬帆计划”的朱孝蓉在乡镇政府实习期间,跟形形色色的村民打交道。身处乡镇这一国家机关的“神经末梢”,朱孝蓉能直接接触到基层群众。

    作为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团贵州省委组织开展的面向大学生的实习计划,“扬帆计划”为贵州省大学生提供家乡的实习岗位,让他们提早体验社会生活。在实习岗位上,一拨儿又一拨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走出家门,第一次以“社会人”的视角打量家乡和自己,向下扎根,“扬帆”基层。

    挫败与适应

    刘光轩昂就读于历史师范专业,未来希望成为一名教师。他知道,以后自己将要跟形形色色的学生、家长打交道。填实习报名表时,他看到“导诊”这个岗位,感觉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

    上岗第一天,刘光轩昂什么都不懂,患者来问他,他得去问带教老师,再传话给患者。那天中午,他在医院外的小餐馆吃了饭,趁午休时间在医院走了一圈,将医院的各科室位置等默记了一遍。

    即便如此,仍有患者对他这个笑眯眯的礼貌年轻人不信任,甚至觉得他“不靠谱”,让刘光轩昂很有挫败感。为此,周末休息时,他还去附近的私立医院“偷师”,看人家的导诊台如何工作。

    事实上,参加“扬帆计划”政务实习的大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初,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挫败感。

    大学生徐海新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第一次来到铜仁市万山区的一个街道办实习时,他说自己“不知道怎么说话,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人员给徐海新安排了一个座位、一台电脑,他只是茫然地坐着。

    徐海新最近在万山区工商联实习,这已是他第三次参加“扬帆计划”。他觉得自己终于“大方一点了”,学会了找活儿干,不再像第一次实习那样“说明白了才会做”。

    朱孝蓉的“挫败感”来得很直接:不会用办公软件。大一寒假到思南县的一个乡政府实习时,这名大学新生还没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不会用办公软件。在办公室里,她找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哥哥姐姐请教,逐渐学会了做表格、统计数据。后来朱孝蓉报名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这项考试主要考察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她一次就考过了。

    基层的“土味”与“人情味”

    大一暑假,冉成到一家农商银行实习,当大堂经理。这份银行的工作并没有人们印象中的光鲜。这家农商银行在镇上,平时不太忙,5天一次的赶集日,是冉成和同事最忙碌的时候。

    经常下地干活儿、弄得满身是土的农民,到了这天也穿得整整齐齐。他们不光赶集,还要去农商银行取涉农补贴、低保补助。排队取款的人不少,年纪大的农民不会用自助存取款机,冉成得帮他们操作。看着这个穿着制服、戴着胸牌的年轻人,人们很信任地把写有密码的纸条交给他,或是避开其他人、低声告诉他密码。

    冉成实习那段时间,当地在更换第三代社保卡。当时第二代社保卡用了没多久,而且那家定点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村民用起来不方便。对于更换第三代社保卡,村民有些抵触。

    当时正值夏日,冉成忍着日晒,耐心地跟村民解释:“第三代社保卡的定点银行就在镇上,平时赶集就能取钱,很方便。”为了跟村民解释清楚,人家走到哪儿,冉成就跟到哪儿。如果村民身有残疾,他还得到对方家里帮忙采集人脸信息、录入身份证号。“这份实习工作真的提升了我的耐心,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冉成说。

    这不是冉成第一次磨自己的性子了。大一寒假,他在乡镇合作医疗站实习,帮村民做医保报销,许多人能报销医药费的60%以上。实习那一个月,他感触良多:“要不是医保制度,很多人都生不起病。”但有的检查项目、药品不在可报销之列,冉成看到村民失望的表情,心里有些伤感,他耐心地向村民解释,但也发现“做解释工作最困难了”。

    采访中,“提升沟通能力”是参加“扬帆计划”政务实习的大学生不约而同提到的收获。

    朱孝蓉在乡镇政府实习期间,有位老人因为没被纳入低保范围而来找乡政府“闹”。尽管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解释,老人还是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不能享受低保,并对工作人员充满了不信任,说话语气也不和善。

    朱孝蓉耐心地跟老人聊天,问对方家里有几个孩子、都在做些什么。老人看到这个热情和气的姑娘,很愿意跟她聊聊家常。朱孝蓉说:“我把自己当作老人的孙女,用亲戚朋友的语气跟他交流,站在他的角度分析问题。”

    慢慢地,朱孝蓉把话题引到低保政策上。她从自家亲戚说起,说到他们也有类似的情况。“一步一步让他心里接受,(低保)不是工作人员乱评的,现在的政策就是这么规定。”朱孝蓉活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经过几次政务实习,她感觉自己的交流能力更强了。

    回到家乡,改变家乡

    冉成的家在贵州省思南县的一个村里,县城经济并不发达。刚读大学时,他想毕业后“去更好的地方”。但在家乡参加了3次政务实习后,冉成的想法悄然改变。“家乡有许多可以改变的地方,我可以回来工作,让家乡变得更好。”

    这个贪玩的男生自称从小学到中学都没读过课外书,直到上了大学,受班主任的影响,他才捧起第一本课外读物——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长篇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后来,他读书越来越“贪婪”,读《大学》《论语》,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读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他感慨“这本书真的写到我们二本学生心坎上了”。

    看到家乡有些读小学、初中的孩子不爱上学、不爱看书,沉迷于玩手机,冉成仿佛看到当初的自己。他想,也许自己可以回来当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建个书屋,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几年前,团思南县委发起了“雏鹰计划”,面向全县的县直部门、乡镇征集实习岗位,鼓励返乡大学生在寒暑假参加政务实习。这是贵州初次尝试为大学生提供政务实习岗位。思南县的“雏鹰计划”参与者最初有百余人,最近几期政务实习已有六七百名大学生参加。团思南县委书记冯巩说,有一名同学参加过5期政务实习,2022年毕业后又报名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继续回乡服务。

    对于组织者而言,除了培养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外,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大学生来自省内外高校,各有所长,农学生到农业基地实习、医学生在医院实习,遇到当地专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些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就成了连接专业资源的“桥梁”:他们的老师不乏国内知名专家,乡镇、县里有望借此机会获得专业的技术指导。

    在最初发起政务实习活动的思南县,北京大学、湖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遵义医科大学等高校已派遣或计划派遣“三下乡”团队到当地提供技术服务。寒假前,不少人来找冯巩打听今年还有没有政务实习机会,想把孩子送来锻炼一下,“在家看电视、看手机,眼睛都弄坏了”。

    这类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乃至直接解决就业问题的尝试,团贵州省委还做过不少,例如2022年继续实施“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解决了8085名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2022年以来,团贵州省委举办了57场“千校万岗·就业有未来”线上招聘活动,提供了2.9万个职位;在“团团职通车”就业专栏发布94条推文,提供了13.3万个职位。2022年年初,团贵州省委列出清单,要为贵州青年办13件民生实事,其中之一就是“提供5万个青年就业见习岗位”。截至目前,团贵州省委已发布两万多个“扬帆计划”实习岗位,1万多名学生参加实习;贵州省9个市州和88个区(县)团委发布实习岗位3.5万余个。

    这个寒假,又将有上万名贵州大学生续写自己成为“社会人”的故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