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脱、剧本杀亟须告别野蛮生长

中国青年报  |  2022-11-09作者:韩飏 先藕洁



    “21重关卡致命体验,给你最逼真的暴力逃亡”“不仅能欣赏到本院(怡红院)头牌的绝妙舞姿,价高者更能与其共度一夜春宵”……半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17岁男孩夏丁(化名)“入坑”剧本杀,“几乎每周都和朋友‘拼车’,目前玩过近20个本”。在夏丁看来,剧本杀可以在娱乐的同时兼顾交友,“是当下最时尚的社交活动”。

    近年来,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活动受到年轻人追捧。据央视财经报道,2019年全国剧本杀实体门店数量由2400家飙升至1.2万家。工商登记信息显示,2020年国内新增剧本杀相关企业超过3100家。

    与此同时,一些密室逃脱、剧本杀中充斥暴力、血腥、色情等野蛮生长的情形引起关注。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探访中发现,一些商家为吸引年轻人,在宣传海报上印有“鬼食招魂”“噩梦循环”“人偶附灵”“共度春宵”等招揽图片。

    “新兴娱乐方式的快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带来娱乐与社交新体验的同时,也可能给青少年带来消费、社交、安全等方面的风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要规范剧本杀娱乐行业的健康发展,须从源头加强管理,明确著作权版权、内容安全、环境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和底线,进行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管“三管齐下”,促进密室、剧本杀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沉迷剧本杀或会出现“角色混同”

    “看着密室里的一道道血色红光,棚上还吊着龇牙咧嘴的蝙蝠和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我被吓得半死,现在晚上睡觉都不敢关灯。”近日,一个署名“晓松”的网友讲述了他第一次玩剧本杀的恐怖经历。

    “剧本杀”原名“谋杀之谜”,是玩家到实景场馆,体验推理性质的项目。游戏过程中,玩家通过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搜集线索,找出游戏里隐藏的“真凶”。

    据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娱乐及权益保护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研究报告”)显示,超六成的青少年表示喜欢玩,甚至很喜欢玩密室、剧本杀类沉浸式游戏。对恐怖主题密室,未成年人年龄越低喜爱程度越高,12岁以下占比高达66.7%。

    研究报告同时显示,有趣好玩、参与感体验感强、缓解压力是青少年喜欢这类游戏的主要原因。能够结交朋友、锻炼能力、增长知识与技能也是青少年认为好玩的重要理由。

    “这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很大关系。”孙宏艳分析说,密室、剧本杀这种娱乐方式融科技、艺术、文化、创新于一体,能给青少年带来强烈的沉浸体验。青少年好奇心强、爱挑战、寻求刺激,对密室、剧本杀有较高的热情和参与度,且更喜欢恐怖类。

    孙宏艳提醒,由于未成年人的认知和心理不够成熟,易出现行为冲动、情绪极端化等问题。有的剧本掺杂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习惯,或是加入了异世界、人格分裂、封建迷信、灵魂附体等元素,“这些内容非常不适合未成年人,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95后山东女孩刘丹(化名)也有着一段恐怖的密室经历。“当时吓得我瘫软倒地,是被工作人员抱出密室的。”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谢玲表示,剧本杀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游戏,能够让人暂时脱离现实环境。长期沉迷剧本杀,可能会出现“角色混同”,无法自主切换现实与虚拟的角色,颠倒和混淆特定角色的规范和要求。严重者将出现“解离”,也就是个体与自身的认知障碍,逐渐失去对现实中“我”的意识、人格和记忆的支配力,失去现实感,失去自我的归属感。

    谢玲分析说,人的认知功能一旦发生障碍,随之而来可能出现一系列躯体化的症状,如头晕、心悸、呼吸急促等,以及转换性症状,如无法支配知觉和运动神经、无法站立、无法发声、痉挛等。

    假体验可能遇上“真危机”

    出生于1999年的小文是一名职业剧本杀编剧。2021年6月,大学毕业的她因为对网络文学的热爱,投身剧本创作。她告诉记者,剧本杀行业同时存在两类人,“一类是行业的‘淘金者’,他们将剧本杀视为‘蛋糕’,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另一类则源于热爱”。

    小文感慨,“真正热爱的人不会允许劣质剧本流入市场。”

    然而,一些“淘金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大量购买含“暴力”“血腥”“色情”剧本供消费者娱乐,为还原命案现场,商家还会用猪血、鸡血、狗血等,营造血液喷溅的恐怖气氛。街采中,有年轻人向记者表示,“实在不能理解这样的做法”“希望加强监管”。

    “密室、剧本杀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说,一些沉浸式娱乐活动存在主题、剧本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严重、环境不安全、价值观不健康等问题。部分密室逃脱恐怖主题裹挟着血腥、暴力等元素,目的就是为了增强玩家的感知度。

    孔明分析,对于商家来说,玩家体验感越深越好,商家目前对用户群体进行科学分层的能力尚处于培养期。“然而,未成年人对不适合、不健康的产品越缺乏鉴别力和自制力,这意味着他们面临的风险更大。”

    在孙宏艳看来,此类娱乐活动的环境同样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增强消费者“沉浸式”体验,游戏现场通常光线昏暗、密闭狭窄,且没有安全提示,伴随着游戏过程中的移动、追逐、恐惧,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空间内摆放大量电器设备与可燃装饰物,火灾风险高。

    告别野蛮生长 让行业发展迎新机

    随着剧本娱乐行业井喷式增长,近日,一种新兴的儿童教育娱乐方式——儿童剧本杀进入大众视线。“3个月带来150W+”“3天营收2.8W”“一间空教室就能开起儿童剧本杀”……面对如此市场营销现状,孙宏艳不免有些担忧,“让儿童在体验中成长并非坏事,但关键要看这类儿童剧本杀专场是不是真正适合儿童”。

    孙宏艳强调,剧本从业人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该要特别重视社会效益,尤其是要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儿童专场要真正地适合儿童,无论是从内容、形式、消费,或是安全、社交等方面,一切应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前提,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

    实际上,多数剧本的创作者、密室经营者为90后、甚至00后。她们因为热爱所以经营,但并不都具备这方面从业者应有的阅历、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今年6月27日,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将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实行备案管理。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剧本杀”的无序发展或将告一段落。

    10月25日,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明确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辽宁、上海、成都、重庆等多地也已出台类似管理规定。

    “行业从业者是剧本内容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理应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任,要把好剧本内容的第一道关。”孔明说。

    孔明分析认为,相关制度的出台,目的不是将行业“管小”“管死”,而是在明确底线标准的同时,培养行业自律,督促企业守好安全底线、规范有序经营。促使经营者提高责任意识,不断提升内容创作和鉴别筛选能力,把真正有创意有创新、高质量的优质文化内容呈现给年轻人。

    孔明透露,目前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正在组织行业代表性企业通过自律和政府监管相互配合、补充,共同建立多元化社会治理方式。自2021年起,协会已就内容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生产安全、版权保护等问题逐步建立起行业自律机制,并制作数条安全提醒视频、宣传海报、适龄提醒等内容,在全国各地沉浸式娱乐场所投放,未来将全面铺开。

    谢玲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要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文化产品不能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引诱自杀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她认为,应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对剧本杀内容分级管理,按照玩家年龄、剧本内容等划定相应的等级,让不同消费者各取所需。同时落实未成年人身份识别和防沉迷措施,减少“不良本”对不适龄未成年人的影响。

    孙宏艳建议建立剧本娱乐行业的多学科协作评测机制,由剧本娱乐相关行业组织牵头,协同政府管理部门、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文化产业研究专家、媒体单位等共同成立青少年保护工作委员会,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规范与标准,对全国各地的密室、剧本杀行业进行专业化指导。并发挥多学科协同研究优势,及时跟踪、研判、监测剧本娱乐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举措,形成长期评测机制,对剧本脚本、环境安全、经营消费等环境实行经营单位自审与专业机构复审相结合。同时,加强密室、剧本杀新兴职业群体的价值引领,实现“有意义”与“有意思”的有机平衡。

    “我们应尊重未成年人的文化权、发展权、休闲权,全面、客观地看待新生代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理性地理解未成年人的娱乐需求。因此,我们应加强未成年人娱乐过程中的权益保护,并非简单将未成年人排除在新的文化娱乐方式之外。”孙宏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韩飏 先藕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蕾,张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