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过去22年东北粮食产量增长近两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10-07作者:邱晨辉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其中专题发布的《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提到,2000-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了近2倍,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由12.74%上升到25.36%,粮食增加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增量的50.71%。

黑土地是地球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黑土地是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和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也面临着“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

2021年3月,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总结科技会战的主要成果,并编制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年度报告。此次发布的报告重点介绍东北黑土地的自然生态本底状况,分析黑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及支撑能力变化,介绍黑土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退化特征,总结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进展。

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涛表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是继“黄淮海”农业科技会战后,中科院联合黑吉辽蒙三省一区,启动实施的又一次农业科技大会战。“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通过原始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推广应用,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提供科技解决方案。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解析了黑土区主要侵蚀过程的临界地貌特征,构建了漫川漫岗黑土区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阐明了黑土有机质演变特征及积累机制;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湾模式”等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梨树模式2.0”和“龙江模式”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安模式”实现了盐碱地高效改良与综合利用的结合,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大数据与智能装备为核心的“大河湾模式”创建了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高度融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现代农业新范式。

下一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土壤健康与产能协同提升理论,进一步强化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打造“用得上、有影响”“推得开、留得下”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硬核技术,构建更加成熟、有效的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为用好养好黑土地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