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火救援志愿者:青春冲锋 勇往直前

中国青年报  |  2022-08-29作者:杨宝光

     重庆缙云山的路,已经被摩托车轧出两条车辙,空气里更是尘土飞扬,那是来往车辆带起来的。

    “每个人都想快一点将物资送抵目的地。”95后青年丁云骢说,连续多日,他一直骑行在缙云山各个站点间,接消防员、送物资成了他的全部日常。

    连续高温干旱,重庆多地出现山火。随着大量消防、武警官兵投入灭火,重庆人民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运送物资、制作隔离带等工作中。其中,像丁云骢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尤其引人注目。

    8月26日,经各方共同努力,重庆森林火灾各处明火已全部扑灭,全面转入清理看守阶段,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

    “摩托骑士”一呼百应

    山陡路窄,车行不便,而且一旦出现事故,将堵塞运输路线,因此摩托车成为最好的运输工具。

    说不准谁是第一个将摩托车骑往缙云山的,但这种方式“一呼百应”,几乎重庆所有的摩托车手都作出了类似选择,他们中既有摩托车爱好者,也有外卖骑手、快递小哥、摩托车店老板等。

    他们一路疾驰,背着背篓,在救援一线分批运送物资和灭火设备。

    有位00后摩托车志愿者,3天4夜只睡了16个小时,被夸“重庆崽儿特别棒”;有位22岁的志愿者龙杰,连续跑了一天一夜,累得睁不开眼睛,用矿泉水从头上浇下,让自己保持清醒。有当地人评价说:“这些娃儿立了大功了,不得了。”

    8月24日,丁云骢在微信群看到北碚区朝阳高中南校区救援点需要增援的消息。想到自己有两年摩托车驾龄,应该能用得上,他立即赶往现场。

    今年6月,刚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丁云骢,自称是一个“又懒又怕热的人”,但那一刻他说自己没有多想,只觉得“需要摩托车,我有摩托车,我就冲。需要人力搬运,我年轻有力气,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

    两天时间内,他辗转在朝阳高中南校区、虎头山、七塘、八塘四个救援点,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服务。他载过救援人员深入火场一线,运送过消防人员餐饭、灭火器以及消暑的冰块。

    由于他的车子并非山地摩托车,无法捆绑货物,只能靠人背,每次他都背个竹筐装物资,灭火器能背6个就不背4个,餐饭能多装一盒是一盒。像所有摩托车志愿者一样,“多装点”“快点运”成了丁云骢心里最强烈的目标

    行驶在崎岖的路况中,随着上下颠簸,竹筐背绳会来回拉扯,这让很多志愿者的肩膀都出现红肿。

    不过,最难的是爬坡。要想爬上坡度40以上的斜坡,驾驶者需要格外小心。一次,丁云骢在运输物资途中,由于路面松动,脚与地面摩擦力小,撑不住车,摩托车陷进泥潭发生侧翻,幸亏有周围志愿者的帮助,才顺利化解危险。

    青年志愿者斗志昂扬

    在运输过程中,那些连摩托车都去不了的地方则只能由人力徒步背物资上山。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杨晨钟就参与过此类任务。

    8月21日,本地人杨晨钟从网上得知火情严重。“北碚是我的家乡,缙云山上有许多我儿时的记忆,便想着要去参加救火。”他说。从大一起,杨晨钟就加入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8月22日下午,听到召集志愿者的消息后,杨晨钟立即报名,来到歇马镇的虎头山人和水库附近救援点。“刚到那里时,先负责物资搬运,主要是油锯所需的汽油与机油等,随后在接近山顶的地方修建隔离带。”他说。

    杨晨钟告诉记者,自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体力透支与砍伐技术的不成熟,“一些有砍伐经验的中年人砍几刀便把一根竹子分为方便搬运的两截竹竿,而我需要砍十几刀甚至几十刀,且砍下来的竹竿分叉,难以搬运”。

    不过,随着不断学习,杨晨钟的工作效率也逐步提高。工作时,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大家位置不固定,累了便轮换休息”。

    就这样,从22日开始,杨晨钟迅速投入志愿服务中,24日至25日通宵坚守在岗位上,直到25日上午才结束工作。

    “大家都很着急,有的人甚至连续工作两天一夜也没有睡意。”杨晨钟说。

    杨晨钟告诉记者,他们参与修建的两处隔离带都起到了延缓火情的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在朝阳高中南校区救援点修建的挖断坟-三花石隔离带。

    “这条防线背后就是缙云山景区,是大家认定的最后一条防线,也是最具实力的一条防线,这条防线最后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大家带来了胜利。”他说。

    专业志愿者队伍勇往直前

    北碚山城雪豹青年救援中心队长彭刚对这条隔离带有着更深的印象。

    8月21日晚,缙云山歇马区域发生山火,彭刚立即通知队员原地待命。从那时起,他的手机信息就没停过,“不断有人来问我什么时候出任务,大家都想参与志愿服务”。

    据介绍,北碚山城雪豹青年救援中心(以下简称“救援中心”)是由团重庆市北碚区委指导的专业志愿者队伍组成,主要从事水上救援、山地救援、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工作,成员来自当地各行各业的青年,每月保持着3-4次全天专业训练。

    志愿服务队的专业性发挥了巨大作用。8月24日,挖断坟-三花石隔离带即将贯通,但最后还剩一处亟待打通的100米距离,挖掘机因悬崖原因无法接近,志愿者人工操作又比较危险。

    了解到情况后,平时就有绳索作业训练的救援中心与另一支来自铜梁的专业队伍被派往解决。20余名队员中,3人为一组,相互配合,通过绳索作业,用10小时清除了悬崖地带的树木和竹子,为顺利构筑隔离带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25日下午,扑灭山火的“总攻”终于开始。

    救援中心组织了300余名志愿者有序运输物资,确保前线给养充足。彭刚介绍,救援中心还在“总攻”时和陆军官兵、武警官兵、消防作战员等,共同展开任务并“通宵值守,观察余火,并多次扑灭余火,有效地巩固了灭火战斗成果”。

    据了解,从8月22日至25日救援中心共计出动108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

    “时代在发展,青年在成长。青年‘冲锋在前’,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青年担当’的体现!”杨晨钟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