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中国中化育种团队:南繁北育,这些青年追着太阳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6-17作者:兰娅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兰娅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先藕洁)中国中化青年水稻育种专家张鹏博士难忘那一幕: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让在现场聆听的张鹏激情澎湃:“水稻是中国重要口粮作物之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种子的研发是水稻生产环节的关键,关系国计民生,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尽力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张鹏道出了青年育种工作者的心声。


中国中化作为农业领域的“国家队”,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秉持“为中国农业谋转型,为中国农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收增效。中国中化下属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简称“中种科技中心”)40余名育种青年,将育种工作根植于心,特别是青年党员主动担当作为,充分发挥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冲锋在前、攻坚克难,在种业创新攻关一线筑牢战斗堡垒,将青春华章书写在广阔大地上。

大年初三,育种青年已在南繁育种基地忙碌起来。


水稻育种就像选拔赛,每年需要从数万份基础材料中择优选用。为加速品种选育步伐,育种青年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忙完内陆正季的育种试验工作,就要飞往三亚南繁育种试验基地,开展新材料的创制加代、新组合组配及优异组合的筛选等工作。


南繁北育,这些青年成了追着太阳跑的人,一年过两个夏天,有的近300天都在田间工作。夏天最热的中午,恰恰是水稻杂交进行人工授粉的最佳时机,炎炎烈日下,他们在泥田中穿梭操作,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往往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在南繁育种基地,青年们冒雨整理水田。


育种工作不仅强度大,且非常繁琐,播种、插秧、性状调查、杂交、选种、收获、数据分析……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育种青年骆名瑞说:“重复也许无法避免,但思考却可以让工作变得不同。”正是凭着对育种事业的坚守和勇于创新的拼劲儿,让这群育种青年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挑战,从普通的育种助理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业能手。


骆名瑞、曹志等青年党员通过改良RGA技术,加速亲本选育进程,实现一年三季加代选育,两系不育系和恢复系定型从原来需要3-4年缩短至1.5年;育种信息系统是研发工作的关键平台,青年党员段志杰发现信息系统在育种材料出入库环节效率低下,发挥编程技术特长,利用休息时间攻关难题,编写完成“MINT todo”材料出入库辅助软件及操作指南,可在1个小时内对1000份材料进行自动出入库操作,效率提升约10倍。目前这套工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育种材料的出入库操作当中,还被公司内的玉米团队引进应用……育种青年们有干劲、有拼劲、有韧劲,在水稻育种岗位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基层沉淀磨砺自己,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和飞跃。 


农时不等人。近两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育种工作带来的挑战,在人员紧缺、工作量陡增的情况下,育种青年凝聚在党旗下,自发组成“南繁抗疫情保春耕”青年党员突击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南繁科研。


青年党员余灿驻守基地近5个月,担负起基地大田育种各项工作:田间材料管控、打药施肥管水、做秧厢、催芽、播种栽秧、防串粉隔离……事无巨细一肩挑,把水稻育种工作环节几乎做遍,从早忙到晚,一个人担起原来近5人工作任务,使育种工作的关键节点目标达到试验要求,圆满完成当季育种任务目标。

在南繁育种基地,青年们在田间进行水稻杂交工作。


今年“南繁季”刚结束,期间,中种科技中心南繁育种团队共种植育种材料2万余份,测配组合5000多个,创制了3000多份亲本材料。近一个月,育种青年们正分批从三亚南繁赶赴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育种试验基地,开展新一轮的正季育种工作。


他们或忙于“南繁季”的种子收获、筛选、考种、分装,或忙于内陆正季的播种、移栽……从泥土中携光而来,骄阳下挥洒汗水,雨雪中历经坎坷。中国中化育种青年正奋力奔跑在推进种业振兴的赛道上,让“中国粮”用“中国种”,让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责任编辑: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