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 让城乡青年享受发展红利

中国青年报  |  2022-06-14作者:王鑫昕 龚阿媛

    一次,内蒙古青年闫紫娟翻看家里户口本时,意外地发现,她们家不属于“农民”了,户口本上原来标注的“农业户口”,现在已变成“家庭户口”。

    闫紫娟在农村出生、长大,家里有承包地,出身农民是她固有的印象。2020年,因工作需要,她把户口从家乡迁到北京,才发现了这个细微却重要的变化。

    2016年7月,内蒙古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以促进农牧民工市民化、城镇常住人口同城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被纳入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大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说,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镇化过程中,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

    黎飞一家的变化是从户口本上盖了一个“农转非”章开始的。2008年,家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的黎飞一家成为城里人。他儿时记忆中熟悉的“四大队6队、八里村6组”,变成了“合兴社区”。

    黎飞一家的生活变迁,成为中国亿万农民城镇化改革进程的真实写照。不只是户口本和地名的改变,从单门独院的农房到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从田地耕作到就近上班,黎飞这一代迎来了祖祖辈辈所没有经历过的巨大变化。

    黎飞说,一开始老一辈人难以适应这个过程,土地对他们来说是种保障,父辈认为,“如果没有工作,还可以回家种地,可以在自家宅基地上盖房子”。

    随着城镇化的时代浪潮奔涌而来,触手可及的新生活图景铺展开来。黎飞一一细数过去10年间自己家附近的种种便利:新建的学校条件比过去好很多,周边的生活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从家里骑车10多分钟就可以到地铁口,另一条地铁线也将延伸到家门口。

    在今年4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刘钊介绍,在城镇化过程中,户口迁移政策普遍放开放宽,中西部地区除省会(首府)市外,基本实现了城镇落户零门槛。东部地区除少数超大、特大城市外,进一步放宽了落户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更加便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电视电话会议等专题会议,多次研究城镇化及户籍制度改革问题。

    2022年,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今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确保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

    暂住证到居住证,一字之改跨越户籍鸿沟

    20多年的打工生涯中,暂住证曾一直伴随着代珍伟。2000年左右,代珍伟从家乡重庆綦江去浙江台州打工,要办理“本子一样的暂住证”,每年都要去办一次。

    暂住证的有效期通常是一年,代珍伟所说的“每年办一次”是按照打工所在地要求办理延期手续。对他而言,暂住证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用途,更多是一份“居住证明”。

    暂住证是城市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施管理的主要手段,多出于治安需要。而对打工者来说,一个“暂”字,如同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他们无法享受到与本地户籍人口同样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生活、工作中多了一分苦涩与无奈。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城乡之间流动,暂住证制度背后上学、就业等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愈发突显。改革在推进,一些地方陆续破冰,尝试实施居住证制度,让非户籍人口同样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在国家层面加快推进。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步伐。2016年1月,《居住证暂行条例》开始施行。

    2016年2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现在,居住证制度已实现全覆盖。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进一步健全。

    安心进城,稳定就业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青年既是受益者,更是贡献者,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对36岁的杨婵而言,三个地方让她念念不忘:家乡在四川遂宁,求学和成家在郑州,现在工作和生活在成都。目前她的户口在郑州,持有成都的居住证。

    “现在还不考虑把户口迁到成都。”在杨婵看来,迁不迁户口对自己在成都的生活影响不大。她的孩子到了学龄,凭居住证可以上当地公立小学。经过摇号,孩子上了附近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小学,杨婵感到很幸运,这正是她心仪的学校。

    推进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最新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确保新落户人口与县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务,保障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务差别越来越小。

    90后青年教师卓娜在广州一所中学任教,她出生在广东湛江农村,读大学时户口转到北京,后因工作调动户口又转到广州。她说,只有在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时才想到户口本。她身边的同事,也没有将户口从家里迁过来,因为办理了广州的居住证,孩子能就近就便上学。

    在台州打工10多年,代珍伟感受到与居住证相伴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多惠及打工者。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儿子在2012年由于没有台州户籍而无法在当地参加中考,只能回到綦江老家。两三年后,外地户籍的孩子也能在台州参加中考了。

    这些普通人身边的变化,正是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文章中着重提到,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安心进城,稳定就业。

    城镇化过程中,青年成为重要的受益群体。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年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1.1%。相关人士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会增长。

    今年4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改委、共青团中央等17个部门联合出台《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提出“七个着力优化”,包括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环境、激励青年施展才华的就业环境、保障青年基本住房需求的居住环境、缓解青年婚恋生育养育难题的生活环境等。

    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说,要让青年的受教育权、生命权、生存权、劳动权、居住权等发展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让城市为青年的成才成长成功提供更好的空间、平台、环境、条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见习记者 龚阿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崔丽,王国强,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