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青年“对话” 什么是我要的人生

中国青年报  |  2022-05-10作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有一个年轻人的名字与这两个节日有着最初的关联。

  1916年,20岁的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在与一群有进步思想的师生的接触中,他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学生领袖。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高君宇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1920年5月1日,中国工人第一次纪念自己的节日,数十个城市举行集会游行,高举“劳工神圣”的旗帜,高君宇也参与其中。

  作为共青团早期领导人,高君宇积劳成疾,人生定格在29岁。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而他所从事的事业,从艰难坎坷中走来,至今青春勃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保利发展控股推出8期《对话1922·我要的人生》沉浸式演绎类节目,8位当代青年与8位革命先烈,跨越百年“对话”。

  什么是我要的人生?高君宇曾在《五月一日与今后世界》一文中写道:“凡是承认五一运动者是为了新世界奋斗的同志,都应撑起肩来,担负这个改造社会的责任。”改造社会,这是高君宇的答案,每一代青年追寻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东西,可能从未改变。

  百年前的青年,追寻救亡的答案

  《对话1922·我要的人生》每一期节目,都由一位年轻人分饰革命先烈和新时代青年两个角色。北大红楼、上海渔阳里等革命纪念地成为节目的取景地,运用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一场“对话”跨越时空。

  援藏青年、战“疫”青年、支教教师、青年技工、法律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冬奥会志愿者、小提琴演奏家等代表,在节目中分别饰演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俞秀松、抗日英雄赵一曼、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贺瑞麟、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高君宇、共青团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延年、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女党员缪伯英、《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

  虽然相隔百年,但每一组青年都闪耀着同一种青年的特质——奉献、拼搏、开拓、理想……而若去仔细探究那些百年前的青年,无论什么身份、什么领域,他们的人生,其实都在追寻同一件事:救亡。

  牺牲那年,时任团南京市委书记的贺瑞麟只有19岁,他在牢狱中留下绝笔书信《死前日记》:“在敌人的刀戟没有加在我的颈项之前,我绝不放下为贫苦人民奋斗的责任。”

  张太雷的志愿是“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为此他甚至把自己的名字由“张曾让”改为“张太雷”。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大会上,张太雷提出:“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方面为经济革命运动,并且帮助中国无产阶级,交互训练而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敢死队。”

  21岁的缪伯英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先后组建了“北京女权运动同盟会”“南京女权运动同盟会”等,积极推动妇女运动与爱国运动相结合。缪伯英曾在《家庭和女子》一文中写道:“大凡人类一种制度发生不满足的问题时,由怀疑而至于破坏,由破坏而至于改建,纯是人类进化很平常而不可免除的一种现象……顺着人类进化的趋势,大家努力,向光明的路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

  曾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饰演陈延年的青年演员张晚意,在《对话1922·我要的人生》中再次饰演陈延年。陈延年是陈独秀的儿子,却从不依靠父亲的荫庇,白天,他打工挣钱,晚上,去法语学校专攻法文,夜里,便睡在亚东图书馆的地板上……当时,他也是一个20来岁的“90后”。

  如今,安徽合肥有一条延乔路,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上个月清明节,延乔路的路牌下再次铺满了鲜花。站在2022年,张晚意对时光那头的陈延年说:“今天的延乔路下,鲜花绽放,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这盛世春光我与您同享。”

  与俞秀松“对话”的援藏青年原型名叫吴东升,在繁华的大城市广州工作的他,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去一个高原小镇,一待三年。2014年,林芝保利雅途酒店开工建设,急需人才援藏。许多年轻人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请缨,90后吴东升就是其中一位。

  吴东升本科专业为环境艺术设计,2014年入职成为一名普通的机修空调工,逐渐从一线成长为团队的技术骨干。经过层层选拔,他调任林芝,负责酒店筹建期的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工作。

  旅行滤镜下的雪域高原无比美好,但长期在那儿工作,吴东升要面对的是低压低氧、强紫外线、冬季极寒的恶劣环境。他每天步行两个小时上班,就像是“热炭里裹了块寒冰”,皮肤刺得热辣辣,肌肉却绵软无力,说不上几句话就喘气,得吸几口氧才能继续……

  “我还年轻,正是奋斗的年纪,过几天肯定就能适应的。”吴东升总是乐呵呵地给自己打气。也许是因为乐观,也许是因为年轻,如今,他早已克服了高原反应,还教新来的同事如何适应,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除了每天的工作,吴东升还交了很多藏族朋友。他和这些朋友们一道,去雅伊沟清除路面塌方的石头,给罗布村的贫困户送油和大米,帮藏民大哥修缮家庭旅馆,为小学的孩子们办生日会……

  俞秀松的人生选择是“要做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他在家书中向父母表明:“我的志愿早已决定了:我要救中国最大多数的劳苦群众。”

  节目中,援藏青年“告诉”俞秀松:“您放心吧,您的愿望已经实现。如今的中国铁路进青藏、公路密成网、高峡出平湖、港口连五洋、产业门类齐、稻麦遍地香、‘天和’驻太空、‘祝融’探火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对话1922·我要的人生》系列节目在多平台发布后,总播放量超过2000万,引发网友热议。在中青报微博发起的“什么是我要的人生”话题下,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穿越”至100年前,有哪些话想对先烈们诉说?当你了解了百年前年轻一代的奋斗故事,打算度过怎样的一生?

  这个话题登上过微博热搜,目前阅读量达到已达1.8亿,讨论次数228万,1600多位年轻人在这里讲述他们的故事。有人拿出革命先辈的历史影像,讲述他们的故事,与时代人物同框;也有人回味了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重新自省如何做合格的共青团员。

  吉林大学2021级研究生许婧文,是一名支教青年,她发布了一段探寻陕西米脂县杨家沟村的视频。75年前,这里召开了意义深远的“十二月会议”,成为人民解放军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标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重走革命老路,她回望历史,懂得了什么是“踵事增华”。

  赵一曼曾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当代战“疫”青年身上,在“不计报酬、不论生死”的请战书和思念亲人的家书中,我们仿佛看到了相似的铁骨与柔情。

  “青年小提琴手‘对话’聂耳”的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时,一些网友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旋律,齐刷刷留言“这是一首刻在DNA里的歌曲”“只有中国人看到最后”……

  中国的青年这样走来,百年如快镜闪过,在“前进,前进,前进进”的歌声中,你要的人生,找到答案了吗?


责任编辑: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