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俄乌冲突或使印度外交发生转折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3-17作者:庄耿华 马晓霖

特约撰稿 庄耿华 马晓霖


自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及其伙伴均强烈反对,采取除直接参战之外的一切遏制手段制裁俄罗斯。这个态势,使得传统上与俄罗斯友好、近年又与美国关系热络的印度面临两难选择。但总体上看,印度上下似乎已拉开与西方阵营的距离,表现出更为亲俄的姿态。由于印度独特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价值观,俄乌冲突很难在印度各界掀起反俄浪潮;相反,这也许是印度转变其外交策略的难得契机,甚至可能对其未来外交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印度上下亲俄挺俄成独特政治景观


与美国及其传统盟友和伙伴相比,印度对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的表态相当耐人寻味。军事行动开始后首日,印度总理莫迪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话,呼吁双方尽快停火,并对滞乌印度公民生命与财产表达关切。但是,莫迪并未直接反对俄方的军事行动,而是强调危机只能通过俄罗斯与北约“真诚对话”解决。在与欧洲议会主席梅特索拉、法国总统马克龙通话时,莫迪只提及“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获尊重”,仍未追随欧美阵营谴责俄罗斯。《华盛顿邮报》就此评论称,印度“拒绝支持一项联合国决议而向冷战时期的伙伴靠拢”。


作为特朗普任期美国着力推进的安全与意识形态同盟伙伴机制,美印日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QUAD)3月3日举行在线峰会聚焦乌克兰危机,但莫迪的发言与美日澳领导人明显“鸡同鸭讲”。莫迪表示,四国安全对话机制应专注于在印太地区促进和平、稳定与繁荣这一核心目标,四国应在人道主义援助、供应链和清洁能源领域加大合作。即使终究无法回避乌克兰问题,莫迪也只是重复“危机解决应回到对话与外交途径”的既定表态,对美澳日关心的制裁俄罗斯话题不予回应。此外,莫迪也指示印度外交部将工作重心放在撤离滞乌印度公民上。


在印度涉俄表态寡淡超脱、无意参与制裁的另一面,其能源界、经济界已在强化对俄合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进。《印度斯坦时报》3月14日报道称,印度即将建成额外的支付系统以支撑对俄贸易,在众多支付平台暂停对俄业务之际,该举措有望极大地减小印俄贸易受到的冲击,甚至可能意味着长期低迷的印俄贸易终于迎来加速发展的契机。路透社报道说,在美欧多国宣布暂停大量涉俄能源订单后,印度最大的炼油商印度石油公司与俄方达成300万桶原油的交易。在几乎整个西方世界要为俄罗斯经济制造一场“寒冬”的关键时刻,印度的举动不仅与众不同,甚至堪称对俄罗斯雪中送炭。


印度官方的“挺俄”选择,也得到了民间的大力支持。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网民、学者乃至外交人员,充分发挥熟悉英语及西方话语体系的特长,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发声支持俄罗斯,对美国和北约进行谴责,甚至出现不少鼓吹建立“印俄中同盟”的帖子;“我支持普京”的热搜标签,在印度网民的发帖热潮下登上12个国家及地区的推特热门趋势榜。尽管印度网民可能是世界上最容易被煽动的网民群体之一,他们支持俄罗斯的理由也千奇百怪,这仍然是难得一见的互联网奇景。


印俄各取所需关系历久弥新


印度在乌克兰危机中“独树一帜”,绝非心血来潮,而是长期积淀的结果。印俄良好关系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至十月革命之前。彼时,两国高级知识分子互动频繁,譬如托尔斯泰对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启发巨大,苏俄建立后的社会主义思潮,亦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影响深远。印度独立后,苏联很快与其建立外交关系,并大规模提供经济、军事与技术援助。其后,由于中苏关系持续恶化、苏联寻求全球霸权等原因,苏印两国合作进一步加强,苏联在1962年的中印冲突中站在印度一边,还将此前拒绝转让给中国的若干项技术提供给印度。


苏联解体后,印俄关系仍持续向好。2000年10月普京访印期间,双方发表《俄印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21世纪10年代以来,在G20、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2017年前印度为观察员国)等国际组织框架的加持下,国际局势变动下的印俄关系仍然保持平稳发展。客观地说,印度这些年地位提高,俄罗斯笼络和力挺的功劳不能小觑。


双边交流中,印度对俄罗斯的诉求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以第三世界国家领导者自居的印度,极度渴望改变目前的国际体系格局,尤其是努力谋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外长拉夫罗夫等政要在不同场合均对“印度入常”选项表达了暧昧态度。当印度因克什米尔争端、国内宗教冲突等议题在国际舆论场居于下风时,俄罗斯官方常常用保持沉默对印度给予变相支持。军事方面,印度为打造地区军事强权,在装备升级上高度依赖从俄罗斯进口。截止2017年,印度武装部队约68%的武器装备来自俄罗斯,是俄罗斯国防工业的第二大客户。经贸合作反倒是两国关系较为薄弱的一环,尽管双方都认同两国经济有一定互补性,但由于生产水平和运输成本等原因,两国贸易发展缓慢,印俄贸易额在印外贸总额中占比极小,2020年甚至不到2%,且由于疫情冲击等一系列原因还在进一步下降。


印度一直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随着美国逐步将“亚太再平衡”升级为“印太战略”,对俄中等国进行打压,印度表现出了明显的向美国靠拢倾向,这使印俄关系受到相当程度的考验。为迎合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印度多次向美国示好,高层互访频繁,美国高官甚至在印度民间也受到普遍欢迎,特朗普时期甚至出现过印度民间祭拜其“神像”的奇闻。2015年印美两国签署《美印防务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印度加入特朗普发起的美印日澳四国安全对话(QUAD)机制,为两国进一步合作开辟了新舞台。此外,印度尝试扩大自身在中亚的影响力,2019年建立“印度+中亚C5+1”外长级对话机制,而俄罗斯历来对区域外势力涉足中亚极度敏感。印度与美国热络且涉足中亚,使印俄关系受到一定负面影响。但是,俄乌冲突给双方求大同存小异、升级长期“不盟而盟”关系带来了历史新窗口。


印度外交将迎来岔路口


俄乌冲突发生后的国际局势变化,充分体现了印度与美国及其传统盟友之间的利益与道路分野,也是印度基于对本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长期认知使然。在历史遗留的领土纠纷相关话题上,印度常常自认为是殖民主义、“民族自决”乃至新自由主义的受害者,而且在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归属等问题的国际舆论上也长期处于不利地位。若盲目跟随西方对俄罗斯展开制裁,恐怕将给印度未来在争议领土问题上发声带来障碍。在意识形态上,尽管印度常常强调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重视,但这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实用性考虑,仅因价值观差异或关系敌对而落实到经济、贸易和金融制裁上,对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而言,代价恐怕太过高昂。这也是印度在四国安全对话中参与度低、对“印太战略”更强调区域合作而非地缘性设计的原因之一——过分扩大与大国、邻国的冲突并不符合印度国家利益。


在外交史上,印度向以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自居,曾经积极发起并参与“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反对霸权主义”本就是印度外交随时可用的灵活工具。近年来,为了从更多渠道谋求经济与政治支持,印度采取一系列亲近美国的举措,以期实现其成为地区强权的目标。然而,俄乌冲突显露出,美国在经济与能源层面上的堡垒并非固若金汤,其盟友体系为了维持美国自身脆弱的全球霸权,已进入牺牲盟友利益的阶段,设想中的美国-盟友利益共同体正在日益松散。况且,若过分追随美国,印度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永远处于从属地位,也难以实现产业升级而达成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这都是莫迪及印度政治精英不难认识到的。适当扭转亲美政策,以务实姿态加大与俄中等国合作,是符合印度政治身份与国家利益的选项,至少是阶段性选项。(作者简介:庄耿华,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高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