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港抗疫日记】王嘉敏:我被那句“谢谢”瞬间治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2-03-11作者:林洁


香港第五波疫情严峻。2月19日,内地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派遣的第二批援港抗疫医疗防疫工作队,经深圳湾口岸赴港开展重症研究、治疗和核酸采样检测等工作。

忙碌之余,负责核酸采样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碎片化地记录下近一个月来他们的所做所感、所见所思。短短一两分钟的核酸采样,变成了风雨中连接内地医护与香港市民的“心桥”。


2月23日 香港 多云

2022年2月23日,天终于不下雨了,来排队采核酸的市民明显增多,手里的活没停过,有点累。但今天,我被一个瞬间治愈了:

完成消杀工作,走回返程巴士的路上,耳边突然传来“唔该晒(多谢)你们啊,辛苦”,声音特别温柔,迟缓了两秒,我才反应过来,哦,身上的冲锋衣印着“中国卫生”,原来,这句话是对我说。回过头,看到一个妈妈和女儿那两双弯弯的眼睛,原来,她们一直在等待我的回头…“真系唔该晒(真是多谢)你啊!”小女孩突然半鞠躬,我顿时不知所措,只知道连忙摆手,“唔使唔该(不用谢)!”好怕小女孩继续鞠躬,我赶紧加快脚步离开。

其实,核酸采样对于特殊时期下的护士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操作了。但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人群,这个操作的意义都不一样。对于要办理住院的患者,它是一张入场券;对于上班一族,它是支撑家庭经济的凭证;对于这个时期的香港,它是安居乐业的大前提。她们的眼神,更加坚定了我的使命感。原来,我会做的一个小操作真的可以带给她们如此的感动。

嗯…我被那几秒温暖到了…

——中山一院援港医疗队王嘉敏


3月6日 香港 晴

昨晚香港刮大风,把采样点临时搭建的二十几个整整齐齐的雨棚吹得帐篷顶布都没了,棚架折断,物资散落一地,地上到处是干枯的树叶和大风过后的沙粒。

“嘉敏、月华,你们两个去补充采样点的物资,让二组的同事先采核酸,不要耽误市民的时间!”按照队员蓝文通的安排,我们穿好防护服后,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补充完物资后,我和黄月华先用酒精把物资房的物资、围布、桌子、椅子、垃圾桶进行第一遍消杀。接着把桌上所有混有干枯树叶和黑沙粒的物资全部倒出来。

另一边,蓝文通一个人在物资区,抬起伸缩式大帐篷到防护服脱卸区,三步一停,三步一停,那个帐篷差不多50斤,普通人都吃不消,更何况对于一个穿着防护服,戴着N95的医护人员呢!我们找来另一位工作人员,四个人通力合作。“来一起踩住脚架,往上拉。”通哥发号施令。“我这边的脚架拉不上去!” “扶稳,我过来帮你!”通哥用力一下就拉上去了。“再用力,往上拉,卡住第一个卡扣。”只听见四声清脆“啪啪啪啪”,帐篷总算初步立起来了。

紧接着,挂围布!我和通哥一人拉一边,通哥踮起脚尖开始一条条用绑带将围布和帐篷骨架固定起来,一条,两条,三条…在23℃穿着防护服的状态下,我们早已汗流浃背,加上频繁仰头做绑带的动作,非常耗氧,人已经开始疲惫。因为帐篷高度,通哥每次都要踮起脚,“我下辈子一定要长高一点!”“绑完所有围布,你就可以长高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大家笑成一片。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乐趣。绑完第一个帐篷,手有点发软了。

但是不能气馁!因为还要继续搭建第二个,“今晚会有大暴雨!”月华出发前查看过天气预报,“要拿沙袋固定帐篷,不然明早又会倒下!”我们把散落在场地四周的沙袋一个个捡起来放到笨重的手推车上,运到脱卸区。向工作人员借来塑料扎带,一个沙袋上下双重固定。蹲起,蹲起,蹲起,每次的蹲下都感受到防护服的里面的热气往脸上冲,加上当时的气温,衣服又湿了。

全部帐篷搭建完成后,用酒精进行全部消杀,再把垃圾桶,椅子,手套,免洗手消毒液按控感要求分类放置。脱卸区终于成样了。最后,给每个区域做标识,拉警戒线,把采样区、缓冲区和清洁区明确标记分开。因为怕今晚大暴雨,通哥还特地把防护物资及防中暑的功能饮料用塑料袋包装并抬高,希望可以抵过今晚的风雨。

搭建完成后,我们主动协助核酸采样。真是YYDS的一天!累吗?很累!但全程,我们搭配默契,相互协作,笑声连连。我想,重新围起来不仅是帐篷,更多的是医疗队对香港市民的爱!

——中山一院援港医疗队王嘉敏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字整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

责任编辑:宁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