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闭环里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  2022-02-04作者:梁璇

    除夕之夜,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闭环内的一家火锅店闭门谢客,仅招待一场临时的“家宴”。“家人”是周边商户的少量员工,受邀的95后调饮师王重阳幸运地吃到那个包着钱币的饺子。对于拥有6年海外留学经历的她而言,这不是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可它依然特别,“我在这儿多了一群新的家人”。

    对更多人而言,在北京冬奥会的闭环里度过的第一个不在家团聚的春节。

    在广东读研的湖南“伢子”夏杰海收到了外国同事的拜年电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麻醉科大夫杨娇楠没有守岁,第二天清晨在小海坨山迎接了虎年第一缕阳光;王映华又一次成为两个孩子“视频里的妈妈”,现实中,怎么让团队里20多个志愿者“大孩子”春节过得热闹些是她正操心的问题。

志愿者在闭环内过春节。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为防止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而影响举办城市防疫形势,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对所有涉奥人员实施闭环管理,严格与社会面隔开,确保闭环内人员与闭环外公众没有接触。闭环管理涵盖抵离、交通、住宿、餐饮、竞赛、开闭幕式等所有涉冬奥场所。

    这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疫情防控的关键政策。

    在热闹与寂寞之间

    张家口赛区的竞赛项目集中在冰雪小城崇礼,前往云顶滑雪公园的途中,围绕住宿地,往往餐饮及购物几家商户就能构建起迷你版“商圈”。风雪中,寥寥几家店面紧紧相依,闭环启动后,部分员工主动留守,共同服务涉奥人员。

王重阳(右)在张家口赛区闭环内当调饮师。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摄

    王重阳所在的门店是某茶饮品牌在冬奥前夕刚开的,得知店铺设在闭环内,她第一时间报名,“我是北京姑娘,从小在什刹海滑冰,还当过一段儿运动员,后来去加拿大留学也滑雪,对冰雪运动很有感情。”王重阳不断列举理由强调自己“没理由不来”,包括父亲服务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特骄傲”;2008年北京奥运会,她在学校组织下去鸟巢看过田径比赛,“特激动”;外婆家住亚运村,每周回去必经鸟巢和水立方,“见证了它们拔地而起的过程”。

    14年后,北京冬奥会,王重阳参与了一个特殊主题门店从无到有的过程。6名从全国抽调的95后职工组成“雪山小队”,自己装钉、涂鸦完成了店面的主题设计,“店在半山腰,快递只能抵达山脚下,桌子、椅子都得我们踩着雪路扛上来的。”1月初,王重阳暂别被COSPLAY(扮装游戏)、Lolita(洛丽塔)、汉服占据的生活,进入冬奥闭环,和原驻商户一起迎接未来3个月的生活。

    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没有娱乐活动的单调、亲友不在身边的孤独,这些困扰在王重阳眼中却不是问题,“我特别喜欢跟人聊天,很快就跟每家店的哥哥姐姐都特别熟,他们经常招呼我去吃饭,尤其小年那天,铁锅炖家的姐姐还叫我一起包饺子,然后送去每家店。”

    在闭环内,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年龄、背景的人们相互搭伙儿、甚至成了室友,“我们3个人一间屋,有宿舍长,就像大学住宿舍一样。”王重阳记得,刚到加拿大求学,异乡放大了孤独,“想和家人视频,拨了赶紧挂掉,怕他们担心”,是一群朋友帮她熬过了最难的日子,慢慢地,她练就了“照亮”别人的能力,“没话题就创造话题,无聊了就让生活变有趣。”

刘浪在张家口赛区访客卡办公室工作。刘浪/供图

    刘浪所在的访客卡办公室原本也是个热闹的窗口,但为保证疫情防控,本届冬奥会发放访客卡的对象从非注册人员限定为注册人员,访客数量在赛期明显减少,加之办公室设在安检口之外,离场馆有一定距离,在培训00后志愿者时,作为办公室副经理,1999年出生的刘浪强调“咱得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

    刘浪本科学习德语,考研时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推出的奥运传播专项计划,班里的20名同学目前都在北京冬奥会不同岗位实习。具备外语和传播学的学术背景及多次志愿服务经历,刘浪期待在冬奥会上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可真正投入到工作中,她发现自己得走出舒适圈。

    作为实习生,刘浪从去年10月就加入团队提前入场,迎接这位湖南姑娘的是远离繁华的场地和“食堂不放辣椒”的现实,好在当时已经入冬,几场大雪便能消解南方人的不适应。可挑战还在后面,赛事筹备期,她接触的是媒体运行领域的各项工作,比如主责空间的规划设计,技术、电力、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她日常生活中没有接触的领域,怎么看OB图?插口安在哪里?家具白电如何摆放?每个问题都是知识盲区。好在作为当时团队内的年轻成员,她可以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他们像我的哥哥姐姐,一直在帮助我照顾我。”但随着工作推进,她在访客卡办公室迎来了要独当一面的时刻。

    曾经热闹的窗口如今略显冷清,访客卡办公室的节奏慢了下来,一度令刘浪有些不适应,尤其对比其他同学在岗位上忙碌,她有情绪需要纾解。但一批志愿者抵达办公室迫使刘浪迅速完成了身份和心态的转换,“一开始我更关注的是自己工作或心理上的状况,但现在我得去更关心志愿者有没有遇到问题,该怎么帮他们解决。”

    小小一间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几个同龄人认真规划着更合理的流线、调整着屋内的摆设,自己创造着乐趣。让刘浪最近觉得开心的是,一次坐错班车的经历让大家去到山顶隔着车窗看到了冬奥赛场,“这是我来崇礼那么久,第一次离赛场那么近。”

    被模糊的年龄

    “阳光充足,空气冷冽。”同样来自湖南的夏杰海也在去年10月感受到了崇礼的冬天,在广东读研究生的他一来就喜欢上空气中能让人清醒的寒意,像时刻充满自由和挑战。

    夏杰海学习的是口译专业,但似乎遇到了瓶颈,“语言要和具体而微的专业领域结合在一起,才更能彰显其价值。”他抓住一个机会,能在赛时为冬奥电力设备运维工作提供翻译服务,为此,他需要提前数月入场。可以预料的是,他还将迎来一个最忙碌的春天,冬奥会期间,他将在闭环内度过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恰好这个时间段也是他论文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限。

    千头万绪都被锁进了他在闭环的生活里,这儿的时间像一块被敲裂的镜子,看似零散却总得保持警惕,在每天不定时跟随服务对象穿梭场馆的间隙,夏杰海把在冬奥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背景知识表达、文化冲突解决等方面的经历当作论文素材,“完成了系统化的梳理”。

    由于服务对象从事电力设备运维,夏杰海得迅速掌握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在多方沟通中为彼此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找到平衡点,“口译本来就是要化解对话冲突,搭建交友的桥梁,我勉强做到了。”对他而言,如果把这次经历当作第一次迈入职场,收获的成长甚至比专业技能提升更加明显。

    “我能体会到界限感、专业性和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工作中,夏杰海的服务对象是一名外籍工作人员,比他大几岁,但也是90后,“这是我第一次遇到外国朋友以工作同事的身份出现。”私底下,他们会一起滑雪、打球,但切换到工作状态,对方显示出的是实干和冒险精神并存的面貌,“有时候面对一个难题,我心里已经默默毙掉这个方案了,但他每次都能‘打我的脸’,且经常面对一个方案,他会身体力行地验证可行性,而不是停留在思考层面。”

    有时,对方的自信会显露出执拗的一面,夏杰海也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意见。“冬奥汇聚了各个国家的人,不管是幕前还是幕后, 在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势必会有磨合和适应,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我们中国年轻人的态度不卑不亢, 我能强烈感受到文化自信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为了有自信以滑雪医生的身份站上冬奥赛场,杨娇楠准备了近4年,位于延庆赛区的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是她的战场。

    高山滑雪是冬奥会上危险性较高的项目之一。主赛道全长约3000米,落差约900米,顶级运动员的滑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140千米以上,据了解,这项比赛的受伤率接近15%。因此,需要具备滑雪基础的医务人员承担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雪道医疗保障工作。

    2018年,中国第一支滑雪医生团队成立,服务高山滑雪的医生队伍由来自北京多家三级医院的专业医护人员组成,具备专业医疗技能和滑雪技能的杨娇楠是其中一员,“作为麻醉科医生,我对急救的情况更加熟悉。”为了完成国际雪联规定的“赛时如果发生运动员摔伤事故,医务工作者必须在4分钟内赶到现场”,近40名滑雪医生除了每年冬天要上雪场培训,其余时间还要学习英语和各类急救技能,而高海拔上恶劣的气候条件也不断对他们提出考验。

杨娇楠在延庆赛区担任滑雪医生。杨娇楠/供图

    “我们几乎是最早到岗和最晚撤离的岗位。”1月23日,杨娇楠和队友进入闭环,每天一早乘坐固定闭环车辆耗时1小时从住地进入高山滑雪中心,早出晚归近12个小时,因站点就在赛道旁,他们常常得在户外值守,零下30摄氏度的户外,山风过境,生理经受的考验似乎拉长了时间,“以前在医院,每天高度紧张,一秒不得闲,现在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独特的空间下,年龄也模糊起来。因高度专业性的需求,队里的医生基本都是各大医院的中流砥柱,甚至不乏资深专家,“我们队里85后就算最年轻的,年龄跨度有30岁。”杨娇楠今年34岁,比她小1岁的队友在进闭环的第三天当了爸爸,只能在手机上见证女儿出生;而她的搭档是最年长的队员、62岁的荣绍远,“装备了氧气瓶、夹板、绑带、药品、呼吸器等重十多公斤的急救包,都是荣院长帮我提,反倒他一直在照顾我。”

    在这个团队里,杨娇楠感受到相同的滑雪爱好消弭了年龄及资历的差距。荣绍远是著名骨科专家,但在一次查勘过程中,主动向杨娇楠请教急救包里她擅长的抢救用品,这让杨娇楠卸下了藏在心里的压力,“荣院长经常给我肯定,让我每天都处于一种高涨的情绪里。”但更多时候,她像一块海绵,从队友身上重新校准着职业和生活的靶心,“我的队友不仅业务能力能打,他们还能平衡好家庭、工作和个人爱好间的关系,除了滑雪,很多人冲浪、骑摩托车、潜水,我们需要用运动去疏解工作中的高压,这样对延长职业寿命很有益。”

张家口赛区山地新闻中心新闻工作间志愿者串了1400多把钥匙。刘嘉懿/供图

    起码比别人离得近

    2015年7月31日,王映华在张家口大境门见证了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冬奥成功的一幕,自此便和冬奥结下缘分。作为张家口赛区山地新闻中心媒体工作间副经理,她也于去年就进驻施工现场,拿到钥匙的一刻,她笑称:“家大业大,900平方米大房子都是我的。”

    但真正开始筹备便发现,一个微小的细节也能变成大工程。工作间备有1400多把钥匙,但每个钥匙需要附上专属的号牌,最先进入闭环的3名志愿者承担了这项繁琐亦繁重的任务,她们得把每个号牌用指甲抠开,里面填上字,再把钥匙串到铁环里,3个人组成了一条流水线,闷头干了3天才完成,“指头破皮了,美甲也抠坏了。”王映华注意到,三人几乎没有怨言,串完钥匙后还换着姿势和她们的“万贯家财”合影,“能吃苦,很乐观,完全改变了我对00后的刻板印象。”

    除了工作态度,这群孩子的语言能力、创造力和执行力总能让王映华感到惊喜。一个记录记者询问信息的表格,拿到手时,不仅基础信息全面、清晰,而且还分出中英文两个版本;负责消杀的志愿者主动拍摄负责区域,认真记录记者工作的点位,确保及时完成任务,“我好像没经历过兵荒马乱的磨合期,他们一进闭环就迅速找到了工作状态,运转非常顺畅。”

    王映华曾担心闭环内的生活太枯燥,年轻人很难适应,但一次推开志愿者休息间的门,一点声音都没有,大家都在埋头做自己的事,要么写论文、要么学日语,甚至还有同学在翻查北京奥运会相关档案,“感觉像在考试”。这一幕让王映华深刻感受到“少年强则国强”,“以前我朋友圈发的都是个人化的生活感悟,现在经常会有‘国家’‘民族’的字样,我是真的从这些00后身上看到这些词的未来的可能性,他们给我的感觉太棒了。”

    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是王重阳在自己和同龄人身上看到的共性,她留学时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和经济管理,但因为喜欢通过茶饮传递暖意和文化,便回国从事了人社部新认定的新职业“调饮师”,并且因此服务于冬奥会,她很喜欢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她也是因为热爱在坚持,我们想法一致。”

    冬奥会赛时,王重阳所在的区域离谷爱凌的赛场不到一公里,但由于闭环管理要求,她无法前往观赛,“近在咫尺遗憾吗?”“不遗憾,起码我已经比别人近很多了。”

    本报河北崇礼2月3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曹竞,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