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姿态备战奥运 为世界体育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青年报  |  2022-01-13作者:朱彩云


    2021年12月19日,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站,中国队的工作人员在给雪板打蜡。


    曾让中国经济得以腾飞的改革开放,也正在影响着中国体育运动的质和量,一个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形象日渐清晰。

    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38金32银18铜的成绩,排名奖牌榜第二,创下境外奥运最好成绩。

    为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尤其是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项目参赛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的体育人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进取的改革精神,走出一条“更快、更高、更强”的备战路径。

    事实上,体育也是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精神与气质的窗口。

    在国门打开的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男排反败为胜,进军世界杯,北京的大学生由此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在之后的1984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还获得了32枚奖牌。当时有国外媒体惊叹,“奥林匹克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育大国——中国”。这些运动员出发时,顶着10亿多人的期望:“展示走向世界的形象”。

    开放也正引领中国参与到全球体育治理,为世界体育贡献中国智慧。


    备战运动员在进行力量训练。

    备战享用开放红利

    对很多体育人来说,2018年意义重大。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体育人也迎来了寻找突破的契机。这一年,备战冬奥的工作起步,《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实施纲要》等两个纲要和三个计划,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参赛及服务保障工作作出战略规划。

    这套顶层设计框架提到,要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以教练员为首要、以条件保障为基础,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服务保障团队。

    资本、人才、知识、技术、贸易,这些在中国开放历程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要素,再一次被置于体育领域的革新与开放,带来了创新的、更科学的训练方式、训练技巧,甚至是康复保障理念。

    以训练设备为例,人马机、飞行器等数字化设备的引入,改变了运动员过往的训练模式与方法,更精准地实现对核心肌群的训练。

    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越发凸显的人才红利也在备战双奥的过程中深度释放,既有运动员的顺利入籍,也有外籍教练、医学康复专家等多种人才助力训练。

    一些入籍运动员表示,在中国训练“可靠”。作为中国队的一员,各类需求都有专人对接,在配套保障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更能显示出效率优势。

    备战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很多队伍都有与“整脊师”合作的经历。被运动员称为“整脊师”的其实是运动医学康复专业团队,他们是掌握脊骨神经医学康复技术的专业人士。

    这项技术在国外体育训练比赛中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康复使神经肌肉控制达到最佳运动标准状态,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目前,与“整脊师”合作的脊骨神经团队正在积极备战北京冬奥会,为短道滑冰、花样滑冰、冰壶以及速度滑冰等队伍进行保障。


    外教托皮带队训练。

    用开放的思路更快地补齐短板

    像多年前中国选择的开放道路一样,中国体育人也选择了放眼世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以全球视野和发展的眼光认清各备战环节中的短板,并有针对性地补齐以提高备战效率。

    自备战工作开启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22个夏季项目和7个冬季项目的相关队伍和备战单位都根据实际需要,聘用了上百名专家,在“恶补体能短板”的思路指导下,为运动员提高体能提供有力支持与保障。

    通过开放,更多的技术被“引进来”,更专业的训练理念与技巧被激活。进入冬奥会备战后,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不再只依靠“魔鬼训练”,而是借助数据化手段勤学苦练,为训练奇迹加持。过去主要用于航空模拟训练的六自由度训练技术也首次被应用于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由体能康复专业人员牵头组成团队,通过冬季奥委会官网、外文文献、体育研究机构、外教团队等渠道收集材料,最终汇总成“冠军模型”报告,用于指导训练。

    以此数据模型为指导,专业设备和仪器能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并据此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全面提升竞技能力。

    被引入的训练保障知识也逐渐有了回馈与成效。自2020年5月1日以来,与国外运动医学康复团队合作的脊骨神经康复诊疗中心,为我国多支国家集训队提供了4750余人次的诊断和治疗,并成体系地记录数据,以便身体机能的整体恢复。

    从人到设备,从知识到理念,在多种要素的综合配置下,无形的体系、机制也得以在开放中逐渐完善。

    以雪上项目为例,配备打蜡师团队是其体系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通过开放备战,从国外聘请的打蜡师指导、培养国内优秀打蜡师,从整体上提升雪上项目实力。

    就像改革开放进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一样,体育领域的开放也面临着难题与阻碍,都需要体育人拿出政治智慧与魄力。在开放吹来的疾风里,国家体育部门按照西方国家的国际价格体系,依法“定制”采购制度。通过对标国际规则,聘任外籍教练、外籍专家转会等流程机制,也在依法治国的总框架下更加规范。


    教练沈金康(左)指导赵嘉文进行爆发力训练。

    参与全球体育治理 提升国家体育公信力

    学习、借鉴、突破、创新,回望备战双奥这几年,开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22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的关键阶段,由理念开放推动的成效,又激励着备战工作继续推进。

    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备战体系已经成型,在备战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所有外教都从夏季项目跨到了冬季项目,备战夏奥中的有益尝试都被纳入到备战冬奥之中。而开放的备战环境也造就出自信的中国体育人,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从“引进来”中获益的中国体育人也在“走出去”上持续发力,在多个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任职并参与规则制定工作。

    2020年1月1日,我国冬奥首金得主杨扬正式上任,成为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该机构最高领导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扬直言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看法,“国际话语权一定要通过参与工作来加强,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这就是国际话语权(建立和提升)的过程。”

    同样在国际组织中获得国际话语权的,还有中国乒协主席、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理事会主席刘国梁。

    2021年11月,刘国梁当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ITTF)执行副主席。这个曾带领世界乒坛走进职业化改革创新时代的中国体育人,始终创造着国际间交往的机会和平台,把乒乓球运动推向最高峰。也正是在这个月,国际乒联专门举办“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中美选手联合组队,有人称此为“乒乓外交”策略的重启,将再次实现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振动。

    建立规则与制度、谋求共赢与发展,在打造“世界乒乓球命运共同体”背后,是中国体育人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态度与国际情怀。在这个意义上,不断为世界奥林匹克发展输送人才、补充方案的中国,似乎更加符合最近更新的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更团结”的世界奥林匹克需要中国体育人的交流互鉴,需要开放的中国提供其在相关理念、制度、体系等方面发展的经验。而在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进程中,中国也逐步建立、提升起国家体育公信力,在不只关乎体育的更广阔视野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朱彩云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刘世昕,王国强,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