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做好中轴线申遗,又要“一户一策”留住老北京的鸽哨声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1-12-14作者:张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泡一碗浓茶、院子里一坐,听着驯鸽的飞声,郁达夫的笔下塑造了人们对老北京最原汁原味的想象。如今,在北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中,“鸽哨声”依然是北京要为市民留住的城市记忆。

在北京市西城区近日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介绍,将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开展万宁桥周边、钟鼓楼周边、陟山门街-景山西街及周边等一批重点项目环境综合整治,规范鸽子笼、房上棚架,恢复老城第五立面特有风貌,并对地安门派出所、烟袋斜街21号降层改造,恢复空中视廊,“站在钟鼓楼上能望见远处北海公园的白塔”。

刘维岩特别提到,钟鼓楼周边有6家养鸽户,鸽子是大家对北京独特的记忆,将采取“一户一方案”的策略,支持其保留。

据介绍,2022年的北京市西城区的街道重点提升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轴线区域,提升完成后,将串联起钟鼓楼、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万宁桥、南锣鼓巷、什刹海,形成连点成线、聚线成片的文化探访路,助力中轴线申遗,同时带动北京整体城市风貌和面貌上一个台阶。

曾主持北海、景山公园大修等多项古建工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马炳坚说,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差体现城市保护更新理念的变迁。

马炳坚说,最开始提出老城保护时,大家不清楚该怎么做,有的一味求整齐。他曾经看过一条胡同,整治完了的所有的门都是红的,整条街长一个样,像按照一个模子整容过来的。有的“南装北饰”“内衣外穿”,把南方建筑的色彩、形状搬到北京,把室内一些装饰元素拿到街道上来了。

在马炳坚看来,老城保护更新是呈现不同时期、各种不同的层次,让街道有历史的可读性。如今的保护讲究突出重点,拆除建筑表面不太适合的装饰后,如果发现里面有露出的历史遗存,将其作为重点,采取对待文物修缮的指导思想来修缮。

如今,北京市西城区在对重要视线、视廊点位逐一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沿街建筑分为保留、改善、整饰、更新四类,遵循减法原则,采取“一户一方案”的策略,实施“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

“轻微的改善和更新,实际上就是在恢复,这样才能传达出一个建筑正确的历史信息。走在街道上,看到的是当时历史上的面貌。”马炳坚说。

北京建筑大学设计师梁建所参与的旧鼓楼大街的建筑风貌提升,共涉及57个点位,除1处更新点位及3处保留点位外,“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比例约占93%。“相较于地外大街的商业氛围,旧鼓楼大街以住宅为主,为了更好展示北京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多样性效果,将墙面贴砌干摆、丝缝、淌白三种效果合理搭配使用,并采用整砖到顶、海棠池子、方池子、五出五进、圈三套五丰富整体墙面整体效果。”

有居民表示记忆中的景象回来了,“老房子越来越有神韵!”

刘维岩在新闻发布会还透露,旧鼓楼大街环境品质提升项目已于12月13日基本完成。该街道的景观照明作为北京冬奥会“点亮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夜景照明采用低亮度弱对比的方式,主要采用暖色光、静态光,突出住宅入口以及载体较好的商业建筑,对中高层现代建筑弱化处理,二层以上不设照明。以简洁的照明手法塑造居住区宁静祥和的夜间氛围。用少量的光,保留原初的古都历史风貌。

责任编辑: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