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山河”背后的故事

中国青年报  |  2021-12-07作者: 张文凌

    中老铁路途经西双版纳野象谷站,为了减少对大象的影响,设计者最终确定的路线是不直接穿越森林,而是建起两座长达10公里以上的隧道从山体内部穿过,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大象迁移的影响。

——————————

    在中老建交60年之际,承载着两国友谊的中老铁路于12月3日开通运营。

    在时速160公里的国际列车上,不少乘客掏出一枚硬币立在窗台上,看看多久才会倒。

    “硬币能立很久,与长钢轨无缝衔接有关。”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普洱基础设施段助理工程师唐宏兵说,普速铁路的轨道质量指数(即TQI值)为7左右,而中老铁路要求在2.5以内,目的是让轨道更平、更直,列车通过更平稳。“TQI值越小,证明线路状态越好”。

    “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

    在昆明火车站北广场,金色的圆形徽标、基座组合成了中老铁路零公里标雕塑。

    雕塑的主题是“穿越山河”,上面有“山峰”“桥梁”“列车”3种元素,整体造型略有倾斜,体现铁路的动感与速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乘坐上绿色的复兴号列车,从昆明站出发,于5个小时后抵达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站。这个“国门”第一站与老挝磨丁口岸相距20多公里,在站台上眺望,远方是老挝的群山。

    穿越山河的中老铁路,全长1000多公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隧道和桥梁。“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中铁隧道局玉磨铁路项目部二分部经理周坤朋说,中老铁路国内玉磨段全长507公里,从北向南翻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横跨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有隧道93座,10公里以上的隧道多达15座,最长的隧道为17.5公里;玉磨段沿途地质构造复杂,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施工难度超出预想。

    全长近15公里的新平隧道,列车呼啸而过只用5分钟,但施工人员用了4年才将它贯通。新平隧道穿越6条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涌砂、溜坍不断发生。一天晚上,隧道局玉磨铁路项目经理李平在洞内的例行检查中,发现洞身出现细微裂缝,立即决定停止作业、撤离人员、设备。第二天早上,涌水突泥将台架、台车、装载机冲出几十米远。

    这是新平隧道41次涌水突泥中的一次。每一次泥水翻江倒海汹涌而出时,都不得不停工,价值300多万元的喷浆设备也被淹没。2017年2月5日的涌水持续了5个多月,每天涌出的水达到2万立方米以上,“横洞变成河流,只能划着橡皮舟在洞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周坤朋说。

    2020年4月26日上午,新平隧道安全贯通,中老铁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了全线按期完成铺轨。

    随后,周坤朋带领团队转战最后一座没有贯通的景寨隧道,负责剩余最难最险的1602米施工任务。受澜沧江断裂带影响,景寨隧道不仅突泥涌水频发,隧道内温度还超过40摄氏度,最高达52摄氏度,每天需运送20多吨冰块进洞降温。这一中老铁路全线最难最险、被专家组鉴定为施工环境和条件在国内外都罕见的隧道,于2020年6月5日打通。

    “复杂软岩地质施工没有规律可循,颠覆了很多隧道人数十年的传统经验”。项目部土木总工程师王庆建说,技术人员研发的一批创新设备成为贯通所有隧道的利器,其中一些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技术创新也使中老铁路的桥梁建设创下了世界纪录。中老铁路国内玉磨段有桥梁136座,大部分桥梁离公路主干道较远,建设用的设备和材料需要高空吊装,受峡谷季风影响,吊装作业风险极大。

    全长832米的元江双线特大桥,最高达154米的桥墩和49米的主跨,位居世界同类型桥梁第一。中铁四局玉磨铁路四分部总工程师谢露介绍,他们采用了多种国内首创的工艺工法和施工方案,确保主跨精确合龙,为类似地质条件的桥梁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穿越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乘坐复兴号列车,到达西双版纳的野象谷站,最让人兴奋和浮想联翩,尽管并不能在火车上看见大象。

    野象谷站位于景洪市勐养镇,这里是亚洲象活动的区域。铁路设计者对大象的分布和迁移通道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的线路走向避开了大象的主要活动区域。野象谷站一端是勐养隧道,另一端是西双版纳隧道,两座隧道都长达10公里以上。这一建设方式如同一条管道从山体内部穿过,而不直接穿越森林,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大象迁移的影响。

    穿越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敏感地带的隧道和桥梁修建方式各不相同。勐腊县境内的尚岗一号隧道取消了斜井,原来设计的3个掘进工作面改为两个,尽管因此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

    全长3.5公里的橄榄坝特大桥,建设墩台108个,减少了土地占用,原有的公路、通道也不受影响。

    跨越大江的桥梁,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采用了挂篮悬灌法、托架现浇法等施工工法进行混凝土浇筑、钢构件焊接等施工作业。工人在全封闭的“挂篮”里施工,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中。

    穿越西双版纳望天树热带雨林公园的南腊河,是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河中有94种鱼类,其中一些是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负责承建的中铁二院在河岸两端设置桥墩,用64米大跨度的桥梁跨过南腊河来减少噪声和振动。施工期间,还开展了水域生态修复、鱼类增殖与水生生态监测。

    复兴号从昆明一路南下,沿途的亚热带风光美不胜收。这段浪漫、抒情的漫游旅程,因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从铁路建造的角度看,却是最危险最可怕的地区。但许多高科技建造手段,使乘坐在这趟列车上的人,感受不到它的惊心动魄。

    磨憨站外的一片简易临时平房里,是中老铁路四电工程智能建造工作站。“电气化工程对火车运行至关重要,它的设备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旅客的安全。”中铁武汉电气化局玉磨项目总工程师赖鹏说。从2019年8月开工以来,他们首次将数字化贯通管理,基于北斗系统的CPⅡ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适用于铁路隧道内高空作业的SZP-Ⅰ隧道综合作业平台机械三大科技运用于电气化工程。

    “通过运用数字化管理平台、智能化施工装备技术,不到两年半时间,就将中老全线新建的电气化工程全部完成,打造了中国制式电气化工程建设的新标杆。”赖鹏说。

    聘用老挝员工3.2万多人次

    中铁八局昆明公司磨万项目部,地处老挝乌多姆赛省孟阿县会富莱村山区,那里交通不便,教育落后。项目部驻地对面几排低矮的房屋,是村里唯一一所学校:会富莱中小学。

    虽然教室外的球场杂草丛生,项目部仍然常常与学校开展足球联谊赛,还派出懂老挝语的4名职工到学校支教,给孩子们捐赠衣服和学习用品。2018年7月23日晚,老挝阿速坡省萨南赛县桑片-桑南内水电站大坝发生垮塌,造成附近7个村庄被淹,6000多人受灾。项目部立即组织爱心捐款,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项目部给孟阿县政府送去口罩、体温枪和消毒液,青年志愿者来到会富莱中小学校,对教室和办公场所进行消毒杀菌,给学生发放口罩、洗手液等防疫用品,讲解疫情防控安全知识。

    项目部位于老挝乌多姆赛省和琅勃拉邦省交界处,村落之间仅有盘山小路相通。项目部不仅为当地新建了一条40公里的公路,还改扩建了上百公里的施工便道,便道经过的村庄路段,全部采用混凝土硬化,使会富莱村通往琅勃拉邦省城的车程由原来的4个半小时缩短至3个小时。

    如今,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简陋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有的人家还购买了摩托车、小货车。项目部驻地旁边开起了不少商店、饭馆、理发店等。

    “中老铁路是中老友谊的标志性工程,建一条铁路,交一方朋友,树一座丰碑。”项目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据公开的资料显示,不完全统计,中老铁路全线建设已经聘用老挝员工3.2万多人次。中老铁路建设拉动了老挝当地建材供应、电力、农牧业、服务业、物流等产业发展。

    帮助老挝培养铁路技术人才的计划也在进行中。应老挝政府要求,2019年4月,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批准“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立项,今年7月,该项目委托云南省组织实施,由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师资培训。

    赛龙曾是兰州交通大学的老挝留学生,如今受聘为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2020年,学院招收了8名老挝留学生,受疫情影响,留学生不能到校学习,学校为他们开设了线上教学,赛龙在老挝万象负责日常管理和翻译教材。

    “中老铁路的开通,使学院在面向东南亚国际铁路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发挥更多作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谢文说。

    今年12月4日,首趟国际货物列车从昆明站出发抵达老挝万象。次日,从昆明腾俊国际陆港驶出的列车也抵达老挝万象南站。车上装载的33个冷链集装箱里都是云南蔬菜。随后,33个冷链集装箱将装载泰国和老挝等东南亚产地的热带水果,回运到昆明,并配送至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实现国际冷链公铁联运闭环运营。

    一条中老铁路,正在造福两国人民的教育、文化交流及区域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潘圆,宁迪,王聪聪,王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