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下中国志愿服务启动键的“双奥人”

中国青年报  |  2021-12-07作者:梁璇

    张晓丹(后左三)和团队成员及志愿者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冬奥测试活动中。 张晓丹/供图

    过了13年,黄振翔依然保持“超长待机”。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注册与制服发放中心近4个多月的工作,让他成为当时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之一;如今,北京冬奥会在即,作为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志愿者经理,测试赛期间,他在闭环里持续工作49天,成为参与筹办“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志愿者经理之一。

    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北京延庆海陀山上,黄振翔服务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被称作“雪游龙”,作为中国的首条雪车雪橇赛道,这里开赛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入境人员最多,依山而建的场馆少不了徒步和爬山,黄振翔估算过,每天光是找志愿者开展工作,都得走上5-10公里,不到两个月,他体重降了5公斤。

    可每天用脚丈量着场馆,于他而言就是成就感的累积,“我们有机会见证中国雪车雪橇运动历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中国第一次举办滑行类世界杯级别的赛事,中国雪橇运动员第一次获得雪橇世界杯正赛资格,中国电视转播制作团队第一次转播雪橇项目的比赛,第一次迎来观众现场观赛......”黄振翔提及的“我们”包括3位志愿者经理、副经理及400多名志愿者,志愿者多为95后在校大学生。

    能见证和参与国家重要时刻的机会,对青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黄振翔记得,2001年,还在上初中的他通过电视看到了北京大街小巷欢庆申奥成功的画面,内心受到震撼,因此,他的高考志愿表里填报的全部都是北京的大学,希望能亲自感受一下这座即将和奥运发生密切关系的城市。后来,他考取中国农业大学,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摔跤场馆和北京残奥会的坐式排球场馆恰巧就设在农大,他和奥运的距离更近了。

    当年,争当志愿者是年轻人参与奥运的渠道,一场有周期性的大型综合国际体育赛事,为黄振翔等一代中国年轻人按下的是志愿服务的启动键,“2008年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奥运会会结束,但志愿服务不会。”研究生毕业后,黄振翔留校任教,他在校内成立了志愿服务的教师工作室,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他本人也曾参加筹备和服务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首都各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等志愿服务活动。

    像黄振翔一样因为参与北京奥运会调整人生方向的人不在少数。13年前的那场盛会也是国家速滑馆团队赛事服务副经理张晓丹和奥运结缘的开始,当时,在海外学成的张晓丹参与了国家网球中心的赛前场馆建设、测试赛及奥运会和残奥会等赛前筹备以及赛时保障等工作,“2008年,我们如同白纸一张,没接触过太多的国际大赛,对一切都感觉很新鲜,没有经验的我们只能不断尝试,是北京奥运会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她记得,当时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各个项目的国际组织,“他们传递的很多讯息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借鉴世界最高水平的赛事经验,对我们后续的办赛有很大帮助。”

    张晓丹亲历着中国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发展,“我儿时的记忆里,除了亚运会之外,很少有国际赛事在国内举办,但2008年奥运会之后,这十几年间,有太多的国际大赛落地中国。”赛事的涌入对人才缺口提出挑战,而立在潮头的就有不少当年接受过奥运会洗礼的人。一次工作对接中,张晓丹看到熟悉的名字,再三确认后发现,如今的同行正是当年相识于北京奥运会的一名看台志愿者,正是生动的赛会场景,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职业追求。

    影响力的接力棒从夏奥传到冬奥手中。2016年,张晓丹加入国家速滑馆项目当中,参与从初步设计到建设,负责国家速滑馆公司对接北京冬奥组委以及公司所有的外联工作,很多13年前一起并肩战斗的伙伴,现在依然一起奋战,但更令张晓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正让这支队伍更加专业、更有活力。国际赛事频繁举办,丰富的不仅是观众的生活,还有新一代年轻人体验的边界。

    张晓丹负责的领域涉及志愿者管理工作,她的团队里大约有200名志愿者,他们将在冬奥会赛时负责客流管理、验票、通行控制等工作,但和当年大家“一张白纸”的状态不同,这些20岁左右的孩子不乏大型活动志愿经验,且总有灵光乍现的时刻。张晓丹表示,培训期间,会模拟很多场景,例如,在赛时突发有观众摘下口罩喝水或者进食,他们如何处理?出现呕吐等情况,他们该怎么和医疗团队配合?观众引导的流线应该怎么安排等等,他们也会主动提出想法和建议。

    “新一届的志愿者更加见多识广,他们的理念带给固有经验的冲击是很有益的,从他们身上我也在不断学习,更新自己。”张晓丹的观点,黄振翔也有同感,他表示,随着服务时间越来越长,志愿者愈发具有主人翁意识,觉得自己不仅是场馆赛事的服务者保障者,同时也是筹办者、组织者,“他们主动通过志愿者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他记得,李少谱是“雪游龙”出发区的一名扫冰志愿者,他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录制了岗位培训视频,以第一人称视角详细示范了穿脱冰爪,扫冰工具抓握和清扫技巧等细节,为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岗位培训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用素材。

    “和我们当年相比,现在的志愿者思想更活跃、更多元,像冬奥会这样的大型活动给年轻人搭建的平台,也让他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技能更加成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伊然说。伊然目前担任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负责团队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宣传、培训、赛时管理和激励保障等工作、工作内容贯穿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始终。

    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酒店志愿者团队,由10个来源单位的700余名志愿者组成,他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将服务于场馆的24个业务领域,主要服务对象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官员、代表等。因此,服务过程对志愿者的语言、应急处置等各方面的素质提出很高要求。

    但在志愿者面试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让伊然坚定信心,她发现,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同学们都很自信,向他们提出的志愿服务专业问题,对方也能给出有启发性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频次都很高,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锻炼,我们的志愿服务体系也更加成熟完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志愿者,伊然的服务岗位是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奥运指挥部,“是志愿者的志愿者”,这段经历对她影响深远,以致成为大学老师后,她也在用奥运志愿服务的经历影响着学生。在工作中,伊然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融于一体,把自身成长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她表示,“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就是一个极好的契机。”

责任编辑:曹竞,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