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人才“授权松绑” 优化人才服务综合环境

上海“硬核”举措引人留人用人

中国青年报  |  2021-10-22作者:王烨捷

    最近,“把科研人员从报表审批中解放出来”成为上海各界科技人才热议的新话题。10月19日,上海市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项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要达到12%左右,还首次透露出制订“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打算。

    “基础研究特区计划”以5年为一个资助周期,赋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

    即便尚未看到这项计划的全貌,这一消息仍令上海各界科技人才振奋不已。“拿出这些硬核的东西,才能真正留人、用人。”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市现代光学系统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朱亦鸣说,他曾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0余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及地方项目20余项。

    在三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超全国总数25%

    在上海,像朱亦鸣这样潜心学术的科学家不在少数。来自上海市科委的数据显示,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比连续19年保持10%以上,2019年、2020年的一等奖占全国20%以上。近年来上海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超过全国总数的25%。

    这些重要基础科研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令科学家感到舒适的“软环境”。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在植物菌根共生领域有着扎实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曾在2017年、2020年以及今年在《自然》《细胞》等杂志上呈现。

    2013年,王二涛博士学成回国,组建了自己的研究组,终于有条件验证当年在国外不被同行认可和回应的猜想,“中国科研正处于发展黄金期,经费启动、团队配备都很快”。2017年,他曾经的学术猜想变为科学实践,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像王二涛这样的青年科学家,正越来越被上海关注,上海努力为他们解决学术研究以及生活上的各种问题。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教授詹其文,此前多次参加由庄松林院士主持召开的光学东方论坛,之后决定回国与上理工团队一起干事业。“这里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实验平台、6000平方米的超净光学实验室。”这种优渥的实验条件令詹其文羡慕不已。今年2月,他在上理工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登上了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

    除了实验室,上理工还关注青年科学家的生活。这所学校承租了市场化人才公寓近300套,没有“职称”“级别”门槛,新入职教师均可申请;以单位整体承租形式租住100余套上海市公租房,用于青年教职工的临时过渡性住房;实施青年教师首聘底薪制,分类别给予相应的购租房补贴和安置费。

    落实“授权松绑” 畅通“纸变钱”通道

    上海对用人单位的“授权”、对科学家的“松绑”走在全国前列。此前,上海取消了一批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人员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下放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给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这所学校多年前通过同行评议这一创新方式引入了当时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6年、在某企业研究院理论组担任主管研究员的陆品燕,直接给了教授头衔。如今,由陆品燕带领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在算法与复杂性以及计算经济学两个方向,已连续3年位列全球院校计算机科学实力排名世界第八位。

    “找了十几个国际同行专家来评议,所有人都知道他是谁、他在做什么研究。”上海财大信息学院院长岳劲峰当时把评议邮件发给了哈佛、牛津等多所国外高校知名教授,这些学界大佬不仅认识陆品燕,还能对他的一些学术成就娓娓道来。

    “第一天与校领导聊完,第二天就给出引进方案,第二周我就入职了。”陆品燕惊叹上海财大的高效,学校还赋予了他自由组建研究团队的权限。

    上海的“小目标”是,用“名利双收”效应激发人才创新,畅通“纸变钱”通道。上海是全国最先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的城市。

    以上理工的上理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注册资本为3200万元,其中2879万元为评估后的核心专利(无形资产),321万元为现金。经学校校长办公会决定,无形资产中的80%奖励给了一线科研团队。

    不拼重金拼环境

    “软实力”始终贯穿在上海人才产业链打造的全过程之中。这座城市始终坚持“不拼重金拼环境”,以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的比较优势,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去年10月30日,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坦科技”)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我国科学服务第一股。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家由6名华东理工大学80后学生创办、诞生于学生宿舍的企业。创立之初,泰坦科技入驻上海市科创中心的大学生科技孵化基地,并拿到了“第一桶金”——20万元大学生创业资金。

    泰坦科技创始人、董事长谢应波是最深切体会上海科创“软实力”的创业者。不久前,上海徐汇区还把位于市中心桂林公园的一间会所酒楼腾退出来,帮助泰坦科技设立了泰坦创新研究院。谢应波说,这里现在是泰坦科技的创新策源地。

    据悉,上海近年来着力优化人才服务的综合环境。一方面推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设,率先以“不备案、不注册、不登记”的方式,激发和汇聚市场资源建设创业人才摇篮。以全球众创空间首创者WeWork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孵化器入驻上海,苏河汇则成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众创空间,莘泽孵化器等一批众创空间陆续挂牌上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李立红,惠滢,孙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