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COP15大会上向全世界发出“云农声音”

云南农业大学  |  2021-10-21

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在云南昆明隆重召开。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多边环境会谈,将确定直至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多样性保护目标和方向。大会达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昆明宣言》,并发布“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为宣介云南农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讲好云南农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传递云南农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声音,学校多名专家学者在COP15不同论坛、媒体见面会上,共同围绕生物多样性相关主题与国内外专家积极展开讨论,分享做法和经验,发出云南农大声音,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新征程。

朱有勇院士: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山区农民减贫



10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应邀参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到实践”主题分论坛,并作了《农业生物多样性助力山区农民减贫》的主旨报告。

朱有勇院士指出,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建立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大幅度的减少农药,探索新的病虫害防止路径。我们通过10多年的研究,解析了作物多样性在品种搭配方面、空间结构方面和时间配置方面的10多个机理,建立了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理论,我的团队将这些研究成果在云南多地实践后,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朱有勇院士表示,农业生物多样性可以助力山区农民实现减贫目标。他以云南省红河州的云阳梯田为例,指出当地的水稻品种连续种植百年而经久不衰,而现在一般的水稻品种基本三到五年就会退化淘汰。经过研究,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由于当地保持了较好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生物多样性,经过长期发展,水稻品种具有遗传多样化特征,有助于产生品质优秀的大米,促进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增收。“近代以来,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现象突出,作物品种的单一化,降低了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加大了病虫害的风险,也加剧了农药的使用,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加大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在保护中利用。”


杨生超副校长:讲好‘本草云南’故事,增强绿色发展后劲


10月13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南的丰富实践和显著成果”为主题的专家学者媒体见面会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杨生超在发言中指出,践行“两山”理念,需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农业生态是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云南的农业史就是一部生态农业文明史。”杨生超认为,绿色发展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使命与担当。农业的绿色生产方式包括减少化学投入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绿色农产品等方面,目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10月14日上午,以“昆明宣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机遇”为主题的媒体见面会举行。副校长杨生超以“讲好‘本草云南’故事,增强绿色发展后劲”为主题作了发言。他认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大会通过“昆明宣言”,必将高位推动各方面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力度,为云南发展以中药材产业为代表的生物资源产业带来重大机遇“昆明宣言”提出,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得到公平和公正的分享,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种质创新打造云南高品质中药材种植基地,讲好‘本草云南’故事,是保护和利用好云南宝贵生物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科研创新是药用植物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杨生超副校长介绍,中药材栽培历史短,多为未经选育的天然群体,药材质量参差不齐。2010年以前,云南尚无经选育的中药材新品种,多为小农散户种植模式,产区建设落后。“加强科研攻关、掌握药物原理、提升药材品质,是我们推动‘云药’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聚焦产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材,杨生超及团队多年来在种质资源保育、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等方面不断加强研究和技术攻关,有力推动了“云药”产业化发展。“我们要保护、利用好宝贵的生物资源,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长久保护好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杨生超表示,希望通过以良种、栽培技术和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等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桂明英副院长: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10月14日上午,以“昆明宣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机遇”为主题的媒体见面会举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桂明英以“保护野生食用菌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为主题作了发言。


“野生菌自然生长慢,产量低,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桂明英介绍,“野生菌的地下菌丝会与共生树种根系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流与交换,提高树根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自身获取有机营养物的同时,促进树木生长。”近年来,云南对野生食用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开展了系统科学的研究,在迪庆白马雪山、楚雄紫溪山等地建立了野生食用菌自然保育区,在云南高原菌物研究院、昆明植物所等科研单位建立菌物标本馆和种质资源库、活体组织库、有效成分库、基因库、信息库,采取留种间采、表土回填、划片轮采等方式进行保护与高效开发利用。

“‘昆明宣言’的正式通过,将为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带来重大机遇,对野生食用菌的保护也是重大利好。”桂明英说,“宣言中提到,将保护物种和基因多样性,减少或消除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云南的野生食用菌一方面与树共生,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作为有机、生态、绿色的食品,野生食用菌营养佳、口感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可助力云南生态环境保护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实现‘双赢’。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