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大先生”丨“两路”先锋刘良湛:兴教办学达四海 筑路搭桥贯八方

长安大学  |  2021-10-2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于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第六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长的刘良湛来说,他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关口,他毅然决然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功勋卓著的革命者


刘良湛(1911-2002),字一,江西泰和人,是著名的公路、铁路专家,名列《中国名人大辞典》。他自幼刻苦向学,1929年至1933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九·一八” 事变时,刘良湛任学生自治会主席,组织率领交大学生站在抗日救国运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对外宣战。他还率领赴京请愿团,不顾军警镇压,向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抗日。抗战全面爆发后,纵观全国形势,刘良湛认为抗日绝非短期之事,而铁路交通是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计,自此矢志交通救国。



1949年9月,刘良湛与陶峙岳联名通电起义,电报中央交通部,通令全局内外员工,坚守岗位,保护公产物资。彼时,王震将军率解放军入疆,部队卡车所需轮胎、配件,均在第六区公路工程管理局酒泉办事处获得充分补给。新疆和平解放,陶峙岳、刘良湛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4月,刘良湛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次年5月,因军政委员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刘良湛为西北行政委员会交通局局长,主持西北五省交通工作并兼任西北财经委员会委员。1954年大区撤销,他于11月调任中央交通部,先后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及技术局副局长。在京前后六年,主管交通技术行政工作(副部级待遇)。1960年底,刘良湛调任原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1981年起先后任代院长、顾问等职。


德高望重的教育家


本科毕业刘良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35年底,心系祖国的刘良湛,学有所成后毅然归国。回国后数十年间,他为我国铁路、公路、桥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从1960年起,40多年间,他在高等教育这块园地里尽情播撒自己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把毕生所学都奉献给了教书育人这项神圣的事业。



1950年在他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副部长期间,与霍维德、钱维人等领导一起,在西安和兰州创办了两个交通干部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和教师骨干。1951年他们把这两个班合并在一起,在兰州创办了西北第一所交通学校——西北交通学校,招收了长安大学历史上第一届专科生,开设了土木工程、汽车机械、地质测量和运输管理等专业,而此时的他被委任为学校的副校长和招生委员会副主任。

1952年他见证了学校由兰州东迁西安的全过程,学校更名为西安公路学校后,他担任了学校的校长。1958年,刘良湛与程飞白一起带着北京公路学院的骨干移师西安;与雷荣等在西安汽车机械学校基础上,创办了号称“亚洲唯一”的具有公路专业特色的西安公路学院,并被任命为西安公路学院副院长。

改革开放伊始,刘良湛最早计划和推动了西安公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工作。得益于他的开阔视野,西安公路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一起步就达到了高水准,注重保持科学性、先进性,注重基础理论教育,培养了学子的独立研究和创新创造能力,从而为大批的公路学子,在以后的科研教育与生产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古稀之年,刘良湛依然担任原西安公路学院的顾问,他始终关心关注学校发展,虽不能亲赴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但他尽自己所能一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亲眼见证了三校的合并以及长安大学的新生,完成了一部完美的人生华章。


“两路”精神的践行者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刘良湛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铁路、公路建设工程,祖国的东南、西南、西北各地遍布他的足迹,他是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拓荒者和先行者。期间,由他组织修复西兰、川陕等公路被胡宗南撤退时所破坏的大桥、路基;组织修复西宁至玉树的公路;组织工程局修通咸阳经铜川,延安达宋家川及榆林的公路,恢复并发展汽车运输;试办汉江区段航运。刘良湛还先后参加修建了粤汉、成渝、京赣、湖桂、天成等铁路,主持修建康青、川康公路时,改善了二郎山工程,修通了折多山公路垭口,这是当时世界海拨最高(4369米)的公路垭口。之后,他又奉命修筑南疆公路,赶修贯通甘肃敦煌与南疆婼羌间的敦婼要道。为了赶工,他亲自率领工人进驻荒漠,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夜宿四面透风的帐篷。督工3个月余,此段公路于1946年1月全线贯通。



而青藏公路的建设,他更是功不可没。当年,正是刘良湛力主由青海入藏修路,正如他自己所说:“经彭德怀批准,西北交通局应西北进藏支队范明将军之请,派了一名得力的工程师随军由青海入藏。关于从青海入藏的设想,最初是我向霍维德(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后任西北交通学校校长)提出的建议。在他的支持下,我和这位工程师到西宁找了几位多次进藏的藏族商人作了详细的调研了解,论证了由青海入藏的可行性设想。这次派工程师随范明支队进藏,正是这种设想的具体实践。”

那个时候,国人对于边陲工作,大多视为畏途,而他却动员了许多热血青年,扛起建设边疆的大旗,奋战在崇山峻岭之间屡建奇功。如今,在长安大学新修建的校史馆里,墙壁上几张黑白相片无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白雪皑皑、寒风凛冽中,经天纬地的选线者立于三角架前双手操纵仪器,坚毅挺拔的背影似顶天立地一般高大;川藏线的施工现场,张雨化老师和爱人各捧一束野花,并肩坐在折叠凳上,公路为媒、冰雪作筵的婚礼简单而特别,藏不住的幸福和喜悦从两人浅浅的笑容里满满溢出……


路,一头牵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多年以后的2014年8月6日,为了纪念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总结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这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扬点赞,更是对新时代交通人砥砺前行的鼓舞和鞭策。

刘良湛的一生,是一部爱国赋章、是一首教育诗篇、是一曲筑路赞歌。他不仅是共和国公路建设的拓荒者,更是“两路”精神的忠实践行者。奋进“十四五”,“两路”精神定会绽放“最美”时代光芒,它正感召着一代代交通人,昂首阔步、心无旁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责任编辑:曹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