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文明礼仪 培树良好家风

华声在线  |  2021-05-24作者:周恺

  周恺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敬姜犹绩”等故事经久流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中国人尊崇的理想追求。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都注重子孙后代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注重家风建设,《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深刻阐释了培树家风的重要性,提出了“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论述。

  知礼仪、承家风,中华传统的“礼”文化,为涵养优良家风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践行文明礼仪意在以其引领良好家风美德、传承优秀家风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应坚持以家风建设为基点、以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以礼仪规范践行为手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多组织协同联动。建议由政府主导、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点、线、面结合全面系统铺开礼仪践行活动,并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以培树优良家风。一方面,注重在思想道德传承、教育和引导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在社会各界广泛倡导宣传。另一方面,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妇联、学校、社区等单位部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家礼文化的力度,组织家庭礼仪知识培训、和谐美丽家园创建等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编制出版家礼文化教材、读本等,助力家礼文化多渠道传播、接纳、吸收。在内容和形式上,既注重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树立中国传统家礼文化的良好形象;又注重彰显时代性,主动呼应新时代人民对家礼文化的新需求,利用移动网络、新媒体技术等,增强传统礼仪文化与家风建设的交流与对话,丰富表达方式和呈现样式。

  注重环境育人,启发子女行为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环境育人是现代礼仪教育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文明语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功效。什么样的家教家风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庭是人们践行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富裕程度并非跟家风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孩子的活动和发展能力直接取决于家庭为其创设的活动环境。家庭成员对礼仪规范的自觉践行,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家风建设系于小节、关系大众,应进一步推动形成“重言传、重身教,行规范、育品德”的家庭育人环境,引导子女积极奉行文明礼仪准则、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身需要,养成存于心、施于行的自觉,助力文明礼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转化为习惯”。

  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家长本位回归。面对教育变革,家长应加强“家本位文化”建设,注重身体力行,以家庭为圆心向外拓展。在家庭内渗透礼仪教育,通过家长以身示范,促进孩子提升内在素养、注重外在细节,逐渐达到善解人意、超越小我的境界。“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践行礼仪活动中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人争当优良家风的先行者、助推者、传承者。家长应注重在日常生活细节、重大礼俗、庆典活动中言传身教,加强对子女礼仪知识的传授。比如“百善孝为先”,孝的传统美德亘古不变,一切善行、良好的家风都始于孝行,父母对待长辈恭谨、敬爱、孝顺的态度,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孝”的教育。良好言行代代相传,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的好家风自然形成。也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通过践行良好礼仪,孩子会逐渐形成守正做人、踏实干事的好作风。

  构建新时代文明家庭新风尚,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践行礼仪活动,可让诚、善、孝、勤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大地传承与延续。文明礼仪的践行需要广大家庭携手并肩,聚焦“小家”、筑牢“大家”、共育良好家风,推动家庭向善、国家向上,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教师,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评论

责任编辑:梅潇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