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长赞闽宁”,是闽宁镇挂职副镇长李辉钦几经斟酌后选用的网名。2020年5月,该账号开播,推介宁夏当地土特产,“赞”也成为李辉钦收到最多的反馈。
闽宁镇,这个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命名,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而成的塞北小镇,“赞”同样伴随着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
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闽宁镇的贫困发生率高达95%。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自诞生之日起血脉基因里就被植入脱贫致富希望的闽宁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下、在福建省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援下,逐渐探索出一条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新路子。
2020年,闽宁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
闽宁镇,见证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以闽宁协作为代表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成为中国特色开发式扶贫的一大创举和成功典范,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着中国经验。
---------------
躬身为桥
“欢迎大家关注李镇,关注李镇不迷路,李镇带你上高速,大家一起跟我助力扶贫助农公益直播之路……”这是李辉钦直播时,常常会说的一段开场白。
“上高速”的意思是让观众们看到闽宁镇的高速发展,这也是李辉钦抵达宁夏前未曾预料到的。
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李辉钦生于1989年。2019年10月,在福建厦门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他作为福建援宁第11批挂职干部,第一次踏上闽宁镇的土地。
大西北秋冬的萧瑟,让李辉钦有些不适应,镇上一些闽南风格的建筑,又一下子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一些“挂友”、福建籍企业家以及闽宁镇的干部群众主动和李辉钦交起了朋友,带着他四处走访。
这让李辉钦对闽宁镇有了更多了解:闽宁镇始于国家“三西”扶贫开发背景下的“吊庄移民”工程。所谓吊庄,就是在异地建立新的生产生活基地。
有人回忆,刚来闽宁镇时,自己住“地窝子”——地上挖个洞,上面搭上椽子铺一层塑料或者毡子,再铺上一层泥巴,天晴时能住,刮风下雨就不敢住了。
闽宁合作,为宁夏的易地搬迁开启新篇章。1996年5月,国务院部署经济发达的13个省、市对口帮扶经济欠发达的10个省(区),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随后,福建省委、省政府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
1997年4月,习近平到宁夏调研,当走到闽宁镇所在地区时,前瞻性地指出“这里现在是干沙滩,今后将是金沙滩”,并提出在这里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闽宁村由此诞生,并逐步实现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蜕变。
山海相连
一如影视剧《山海情》里的场景,在中央和区市县党委的领导下,始终怀揣着山海之间的深情厚谊,搬迁到闽宁镇的一批批移民群众勠力同心,先后建成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
今年28岁的海燕记得自己9年前从固原市原州区搬到闽宁镇原隆村的场景。政府给她家分配了50多平方米的安置住宅以及4分地的宅院。水龙头里哗哗流出的自来水让祖祖辈辈都在吃窖水的海燕欣喜不已。
如今,闽宁镇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不仅有了镇内“四纵五横”且外连省道高速的交通网络,还有了电影院、星级酒店,以及可以媲美城市的学校、医院。海燕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让广大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闽宁镇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确定了闽籍企业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扶持、内生动力提升、环境整治等援助项目。
银川姑娘徐美佳在2019年来到闽宁镇,创办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借助新媒体平台重点推介枸杞、红枣、葡萄酒等当地优质产品。海燕抓住机会,和其他50多名留守妇女一起应聘为车间工人。
从流水线上的包装工到操作电脑的电商打单员、“闽宁巧媳妇”直播间里的带货主播,海燕的身份在一年多时间里实现“三级跳”。她的口头禅也从最初的“我不会”“我不敢”变成了“我试试”。
海燕的故事,被李镇长带到全国各地。面向镜头,她坦言:“虽然我叫海燕,但我以前没有见过海,也没坐过飞机,直到跟着同事去福建出差跑市场,才第一次见到了大海、第一次坐上飞机,像燕子一样飞了起来。”
携手并进
海燕的“腾飞”离不来企业的“腾飞”。但禾美车间负责人徐美佳直言,企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招聘时,徐美佳主动降低了招工门槛,以至于不少员工得从识字学起。岗前培训结束没多久,新冠肺炎疫情来了,又让刚刚步入正轨的各项工作“偏航”。
援宁干部以及远在福建的合作伙伴适时伸出援手,他们第一时间送来口罩等防疫物资,并通过政府采购、设立扶贫专柜等形式,丰富车间产品的销售渠道。更让徐美佳感动的是,她每次到福建跑业务,听到最多的话是“宁夏的亲戚来了,我们能做些什么?”
2020年一年,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的营业额达到1000万元。在创造经济效益之余,让宁夏特色风土人情、闽宁镇的文化旅游、扶贫之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有感于这种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来自福建的青年企业家金昌曦也在闽宁镇开启新的事业版图——菌草业。
早在1997年,《山海情》里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国家菌草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就和工作队员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在固原市彭阳县进行了试种,随后又转战闽宁镇进行产业化。从培养料的调配、上料、覆土、采菇每个环节对农户进行手把手、人对人的指导,自此,荒滩戈壁,尽染新绿,菌草迎风,翻滚波浪。
金昌曦想做的则是让现有产业提质增效——不仅不和农民竞争,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为此,金昌曦又在多位专家的帮助下,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壮大规模化、生态化、设施化、自动化、专业化的现代农业。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也主动作为,通过“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为金昌曦及其合作伙伴争取到一系列优惠政策。而今,由其创办的君鑫胜(宁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投产。110个温棚里,百万个菌棒每天源源不断产出平菇、香菇、羊肚菌,撑起了闽宁镇移民群众的致富路。
不负韶华
“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这曲流传在宁夏的新花儿,道出了当地老乡对援宁各界人士的朴实感激之情。
有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福建省先后选派11批183名援宁挂职干部,派遣科技、教育、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69亿元,支持建设闽宁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不遗余力的“输血式”扶贫之外,卯着一股劲儿苦干实干的闽宁镇群众也不断提升自己的“造血”能力。
“核心是自立自强,同时要善于学习。”宁夏兰闽浩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浩告诉记者。他是一名来自西海固的90后回族青年,通过闽宁劳务输出培训工程,2009年他来到福建务工,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2014年,王浩回到闽宁镇,投资了一家厨卫店,凭借着直接从莆田一些厂家拿货的优势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王浩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经营范围也延伸到了物业管理。
疫情期间,王浩和他公司的20多名员工配合镇政府,为闽宁镇新镇区2310户居民提供诸多生活服务,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我还想在小区开24小时便利店,安装一些共享饮水机、洗车机、充电桩……”王浩眼下还有很多计划。
年轻的闽宁镇同样展现着自己朝气蓬勃的面貌。平均年龄仅有25岁的42名网格员主动组成一支青年服务队,入户走访、解读政策、因需施策。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志愿者也从金融服务、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公益慈善、乡风文明5个方面出发,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无时无刻都澎湃着的青春活力也让李辉钦充满干劲,结束1年挂职后,他又申请在闽宁镇多待1年。他筹划着,在闽宁镇武河村举办桃花节,在福宁社区打造美食一条街,至于“李镇长赞闽宁”的直播间,他也希望有团队将其继续运营下去。“我热爱这片土地,宁夏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李辉钦说。